公屋富戶入息限額2023 資產上限、申報流程、雙倍租金計法一覽

公屋富戶2024 公屋富戶入息資產限額係幾多?60歲免審查?車輛需申報

資助房屋

廣告

公屋入息2024|公屋富戶政策最新消息!房委會宣佈公屋加租10%,將有3個月租金加幅寬免,但不包括公屋富戶。政府將於4月1日開始新一輪的公屋物業及居住情況申報,將加強資產抽查,特別是持有車輛的租戶。《經一》整合公屋富戶入息限額及資產限額、1.5倍租或雙倍租金入息條件、申報公屋富戶的文件和流程、申請公屋等資訊。

公屋入息2024|公屋富戶政策收緊措施

車輛需申報

政府將於4月1日開始新一輪的公屋物業及居住情況申報,旨在打擊濫用公屋行為,並優化公共房屋資源的分配。這次申報不僅包括本地資產,還擴及租戶持有的境外物業與新界土地。為了加強監管,政府將加大住戶資產抽查的力度,特別是對於持有車輛的租戶,政府會與運輸署合作,核對車牌資料。一旦發現租戶資產超過限額,將發出遷出通知。此外,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強調,政府會持續加強對濫用公屋行為的打擊,包括加強網絡監察。對於劏房問題,政府已經採取行動進行調查與監察,以期在未來更好地管理公屋資源,確保資源能夠惠及真正有需要的家庭。

瀏覽更多:公屋查車|何永賢:公屋住戶資產審查將加強 車輛價值納入計算

2年一次申報資產

現時公屋租戶在入住10年後須就富戶政策每2年進行一次申報,將會改為住戶入住滿2年後,每2年申報1次,以防出現公屋濫用的情況。

暫住期減少至4個月

房委會收緊持「定期暫准居住證」富戶的暫住時間。現時若租戶入息或資產限額超出要求,房屋署會要求住戶遷出,同時批出「定期暫准居住證」,公屋富戶可以市值租金繼續租住最長12個月公屋,不過,房委會表示,富戶會在12個月暫住期間轉移資產,以便再次符合公屋資格。因此租戶暫准居住證由12個月收緊至4個月。

濫用公屋5年內不准再申請

如住戶作出虛假陳述,欺瞞房署,有關住戶將不能在5年內再申請公屋。此外,戶須於置業後1個月內申報,否則有機會被終止租約。

限制子女加名

最新政策容許每間公屋只容許戶主加入1名成年子女的名字,不能為第2名成年子女「加名」,加大日後住戶分戶的難度,從而減少公屋「世襲」。

修訂公屋扣分制度

目前公屋制度的扣分制涵蓋28項不當行為,違規者將按其行為的嚴重性被扣3、5、7或15分。如公屋/中轉屋住戶在兩年內被扣除的分數累計達16分,其租約/暫准證將被終止。

公屋扣分制將「加辣」,例如將公屋單位作非法用途,會由扣7分增至15分。

委員會主席黃碧如認為,今年10月開始推行新措施適當,申報亦會盡量簡單明確,以減少對居民滋擾,及避免誤導情況。她又指,由2017年修訂富戶政策後,至今收回3200個單位,而政策下繳交倍半或雙倍租金租戶只有約3萬,為數不算多,因此委員會暫無計劃收緊富戶條件。

公屋入息2024|公屋富戶入息及資產限額

「富戶政策」訂明,如果住戶擁有香港住宅物業,或者家庭入息超過現在公屋入息限額5倍,或總資產淨值超過現行公屋入息限額100倍,或者不按要求申報,均需要遷出現居住的公屋單位。詳細入息上限如下:

家庭人數 每月公屋入息上限(HKD) 資產淨值上限(HKD)
1 64,700 1,300,000
2 98,650 1,980,000
3 123,700 2,480,000
4 154,750 3,100,000
5 188,700 3,780,000
6 223,100 4,470,000
7 244,850 4,900,000
8 273,850 5,480,000
9 302,150 6,050,000
10+ 329,750 6,600,000

若單位所有成員皆年逾 55歲的小家庭,其資產限額較一般家庭高,詳情如下:

家庭人數 每月公屋上限(HKD) 資產淨值上限(HKD)
1 64,700 3,100,000
2 98,650 3,100,000
3 123,700 3,100,000

除了入息超過5倍需要搬離公屋單位,事實上,家庭入息超過公屋入息限制2至3倍,需要繳交1.5倍租及差餉;如家庭入息超過公屋入息限制3至5倍,則要繳交雙倍租金及差餉。詳細入息限額如下:

家庭人數 交1.5倍租的公屋入息限額(HKD) 交2倍租的公屋入息限額(HKD)
1 25,881 – 38,820 38,821 – 64,700
2 39,461 – 59,190 59,191 – 98,650
3 49,481 – 74,220 74,221 – 123,700
4 61,901 – 92,850 92,851 – 154,750
5 75,481 – 113,220 113,221 – 188,700
6 89,241 – 133,860 133,861 – 223,100
7 97,941 – 146,910 146,911 – 244,850
8 109,541 – 164,310 164,311 – 273,850
9 120,861 – 181,290 181,291 – 302,150
10 131,901 – 197,850 197,851 – 329,750

公屋入息2024|公屋富戶豁免政策

以下人士可獲豁免申報:

  1. 所有成員均年滿60歲或以上
  2. 所有成員均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金
  3. 所有成員均合資格申領/正在領取社會福利署發放的傷殘津貼
  4. 所有成員是由上述 1 、 2 及/或 3 類以不同組合組成
  5. 持合租租約共住一單位

公屋入息2024|公屋富戶申報安排

在公屋居住滿10年的住戶、透過「批出新租約政策」獲批新租約的住戶和透過「公屋租約事務管理政策」獲批相關申請的住戶,須就富戶政策每2年進行一次申報。房委會會適時郵寄表格至住戶,住戶亦可於網上下載申報表。如住戶選擇不作出申報,或不按要求填寫申報表,則須於遷出現居公屋單位。按此查閱申報表樣本

公屋入息2024|公屋富戶申報入息項目:

  • 受僱收入(稅前)(包括在海外工作的家庭成員的收入)
  • 僱主提供的津貼(包括教育津貼、房屋津貼等)
  • 自僱收入及經營業務收入
  • 定期存款、保險及各項投資所得的每月平均利息、紅利及股息等收入
  • 土地/物業等的收入
  • 商用車輛收入
  • 按月收取的退休金
  • 其他任何收入(例如:個別家庭成員的綜援金、非同住親友的資助、離婚贍養費等)

公屋富戶申報的資產項目:

  • 存款、現金及借出的貸款
  • 投資
  • 經營業務
  • 車輛
  • 的士/公共小型巴士牌照 (連車輛)
  • 物業(例如:商業、工業用途物業、停車位等)
  • 土地

可於計算資產總值時獲扣除的項目:

  • 因工作、交通及其他意外受傷,引致喪失工作能力而獲取的一筆過賠償金;
  • 於強積金計劃、職業退休保障計劃、公務員長俸下收取的一筆過退休金;
  • 因戶籍內的家庭成員離世而收取的一筆過保險賠償金、法定/非法定賠償金及其他特別的財政援助,以及戶籍內的家庭成員所收取的危疾保險賠償金。

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減至5.5年

房委會網站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底,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5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3.9年。在2022年第四季獲編配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約3 800宗,當中獲編配的長者一人申請約680宗。另外,同一季度獲編配的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約為620宗。

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較上一季(即2022年9月底)輕微下跌0.1年,而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則維持不變。平均輪候時間於2022年第四季錄得改善,主要是由於過往數季有為數不少的公屋單位可供編配。在消化了部分輪候年期較長的一般申請者的公屋需求後,於2022年第四季獲分配單位的一般申請者的輪候時間相對較短,令整體的平均輪候時間輕微縮短。

在2022年12月底,約有133 7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96 2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

有意申請公屋人士可以參閱:公屋申請2024懶人包 入息資產限額、申請資格、文件及輪候時間一覽

延伸閱讀:簡約公屋申請2024 6月24接受申請 月租740元+申請資格/地點

公屋富戶常見問題

Q:如只有個別家庭成員擁有住宅物業,是否仍須整個家庭遷離公屋?

「富戶政策」以整個家庭為基礎計算及評估。換而言之,日後如戶籍內任何家庭成員在香港擁有住宅物業,整個家庭亦須遷離該公屋單位。

Q:部分收取非固定入息、花紅或佣金的住戶或因申報月份的入息突然上升而超出有關入息限額。「富戶政策」有否考慮到有關住戶的需要?

按「富戶政策」下計算入息的安排,非固定入息會按該入息所屬的服務時段按月平均計算。另一方面,如住戶家庭入息連續三個月下降/因永久性原因導致即時下降(如有成員去世、遷出等)至低於相關入息限額,住戶可申請交回合適水平租金以至批出租約(適用於已申領暫准居住證的住戶)。

Q:「富戶政策」下是否設有上訴機制?

若住戶超出「富戶政策」下的入息及/或資產限額,房屋署會以書面通知有關住戶及向他們發出遷出通知書。若住戶不同意有關結果或存有疑問,他們可以到屋邨辦事處作出澄清或要求重新評估。與此同時,住戶可於遷出通知書發出日期後起計15天內向由行政長官委任的上訴委員會(房屋)提出上訴。上訴審裁小組可確認、修訂、終止或取消遷出通知書。上述上訴機制將繼續沿用。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