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愈趨頻密 亞碳智匯推動碳交易 資料圖片

極端天氣愈趨頻密 亞碳智匯推動碳交易

ESG

廣告

較早前蘇拉襲港,天文台發出10號風球;上週暴雨成災,多區出現嚴重水浸,極端的氣候變化愈來愈頻密,所以應對全球暖化刻不容緩。

雖然聯合國氣候會議呼籲各國聯手應對危機,不少國家亦制定了減排目標,但是距離目標尚遠,世界各方必須加把勁,
而碳交易是其中一個促進減排的方法之一。

香港交易所於去年推出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而自願碳信用註冊機構亞碳智匯於8月底在港成立,旨在推動區內的碳交易,最終延緩全球暖化危機。

碳排放是指人類因為從事某件活動,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的總重量,就被稱為碳排放量。要抑制全球暖化,需要大幅減少碳排放,而且可透過不同的方法達到,例如使用再生能源、減少使用塑膠等。人類的行為,除了產生碳排放外,當然亦可以減少碳排放,例如種植樹木。如果可以準確量度各種行為產生或減少碳排放量,將之製成碳信用(Carbon Credit),讓各方進行交易,便能夠有效減少碳排放。

極端天氣愈趨頻密 亞碳智匯推動碳交易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亞洲欠缺人才

亞碳智匯國際顧問陸恭蕙教授說:「碳排放其實有代價,本身有一個價錢,但是碳排放本身沒有形狀,不像一般商品可以讓我們拿在手上捉摸,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將碳排放轉化為價值。」

亞碳智匯創辦人盧敬莊本身從事能源行業多年,對於能源轉型具有深入的認識,一直希望能夠協助解決全球暖化問題,並於一年前開始籌備亞碳智匯,結果遇上不少志同道合的人士,一起大力推動。

盧敬莊說:「碳信用的目標是為企業提供減碳的誘因,從而進行投資減碳,然而必須要有一個標準,我香港固然沒有標準,而這個標準若只屬於香港,其他國家不認可的話,也沒有辦法進行碳交易。」

亞碳智匯(ACI)是亞洲自願碳信用的註冊機構,剛於8月31日在港舉行就職典禮並宣佈正式成立,合共超過150名來自政府、學術界、業界和環保組織等不同領域的人士參與。

碳信用大約於15至20年前開始發展,至今仍未有一個國際標準,現時全球八成都是使用歐美國家的標準,其中以美國Verra的核證減排標準Verified Carbon Standard(VCS)及歐洲的Gold Standard的認受性最高。

盧敬莊說:「以上兩個標準,在世界各地都有項目,但是亞洲沒有足夠的相關人才,如有項目需要認證,往往需要歐美的專家專程來到亞洲,不但費時失事,而且引致更多碳排放,因此需要擁有屬於亞洲的碳信用,而且同時能夠與國際接軌,我們希望能夠擔當這個角色。」

亞碳智匯(ACI)是非牟利機構,定位較為中立,能夠推廣採用健全的碳信用標準,從而在亞洲培育出充滿活力的自願碳信用市場。
「而因應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ISO14000等標準,我們設計出切合亞洲需要的標準,並且剛剛與環球商業標準公司BSI簽訂諒解備忘錄,進一步優化這個標準,然後給各界參考,預期10月正式推出。」

極端天氣愈趨頻密 亞碳智匯推動碳交易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確保項目質素

ACI與BSI合作,有效加強前者在保證和驗證、創新、制定新標準、市場推廣和溝通倡議的能力。
一直以來,產生碳信用的時間動輒以年計,ACI希望能夠引入更多新科技,包括人工智能(AI)及大數據等,將過程大大縮短,方便企業作出投資決定。

在低碳轉型的過程之中,一直存在「漂綠」(Greenwashing)的問題,泛指組織或企業不實或誇大宣傳其在環境保護與永續經營的作為,因此需要一個中立機構進行認證,確保項目並非「掛羊頭、賣狗肉」。

低碳轉型包含各種類型的項目,例如森林保育、能源轉型,由燒煤變成採用低碳原料等,實在需要一個中立的機構進行認證,了解當中的真偽,以及確保項目的質素。

「當ACI為不同的項目認證,產生碳信用,便能夠在市場上進行交易,而且不限於香港,甚至可以在國際市場上買賣。」
現時大部分的碳交易所都是場內買賣,就像股票市場一樣,ACI希望國際化的標準,有助促進場內場外交易。
由於亞洲暫時未有一個認受性較高的標準,相關市場可以說是剛起步,發展空間相當龐大。

去年國家「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的定位,包括打造成為國際綠色金融中心,碳交易中心絕對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們接觸過不同的政府部門,他們都很希望香港可以成為碳交易中心,就像新加坡一樣,其實沒有衝突,因為碳交易中心是一件好事,可以促進更多碳交易,讓更多投資者、老闆知道碳交易可以協助他們減碳,從而將減碳的速度加快。」

極端天氣愈趨頻密 亞碳智匯推動碳交易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與內地及國際接軌

內地設有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CER),這是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的簡稱,指的是依據《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經國家發改委備案,並且在國家註冊登記系統中登記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量,除了是碳排放配額外,亦是碳市場中的基礎交易產品。
「當我們的標準正式推出後,未來數年,希望能夠與內地的標準接軌,同時與國際接軌。」

歐美國家設有碳稅(cap and trade),這是一個懲罰性的方法,企業需要付出金錢換取碳排放的權利,但是在亞洲,很多國家都沒有碳稅,所以沒有誘因令企業減少碳排放。

「如果空氣及水資源等都是免費的話,根本沒有需要減排。碳信用正好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雖然政府沒有要求,但是企業自願進行減碳,能夠拿回些少錢來做補償。」

監管機構對上市公司在減排方面資料披露的要求愈來愈嚴格,企業開始需要全面了解碳排放這件事,另外就是要找方法減排。
企業當然應該自己想辦法減排,但是可能已經減到盡頭,或者經濟效益非常低,碳信用就可以成為另一個選擇,購入碳信用抵銷部分碳排放。
現時市場上的碳信用價格極闊,由每噸低於1美元至超過1,000美元。當中水電、林木相關的碳信用價格較低;而物資相關的碳信用價格普遍較高。

「我們是非牟利機構,但是會盡力達致自負盈虧,所以我們會就項目認證收取費用,同時我們亦會接受資助,亦正在考慮申請政府的資助,例如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盧敬莊說。

此前,ACI亦於新加坡成立,日後還有機會在亞洲其他地方成立分部,致力推動亞洲的自願碳市場。

極端天氣愈趨頻密 亞碳智匯推動碳交易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

香港交易所於去年10月推出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連接資本與香港、內地、亞洲,以及全球的氣候相關產品和機遇。
Core Climate支持市場進行高效和透明的碳信用產品和工具的交易,協助推動全球淨零轉型。Core Climate平台參與者,可透過平台獲取產品信息、持有、交易、交收及註銷自願碳信用產品。

Core Climate上的碳信用產品,來自全球各地經國際認證的碳項目,包括碳避免、減碳及碳消除項目。所有於Core Climate上市的項目均經認證及符合國際標準,例如VCS。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