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 邁向全球第一步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商業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盧永鴻教授說:「香港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顯示,香港公司的平均分首次突破60分,於推行、實踐及成效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價值觀方面則無特別調整。」
不少香港企業於近年制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包括「願景及工作」(Vision and Mission)等,所以經已建立起管理體制。「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的目標是推動公司的透明度,令他們盡快適應公開相關資訊,這樣亦有助他們符合港交所對相關資訊的披露要求。」
香港跑贏新加坡
整體而言,現時香港的上市公司,未必全部能夠完全符合港交所的披露要求,但是數十間著重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擁有相對豐富的資源,必定能夠符合相關要求。
「不少香港大型企業的業務非常國際化,早已符合不同可持續發展指數的要求,並且取得優越的評級;或者根據「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發布相關資訊,經已符合披露要求。」
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一直集中於大中華地區,今年首次引入亞太區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作為邁向國際化的第一步。亞太區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選取香港、新加坡及澳洲三個地區、合共超過100間上市公司的公開數據進行比較,了解不同地區企業於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整體表現。「亞太區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的結果在我們的預期之外,以平均分而言,香港的上市公司得分最高;而澳洲則是大落後。」
近年香港和新加坡在多方面競爭,根據亞太區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的結果,香港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表現,初步比新加坡為佳,包括整體水平及個別公司的表現。事實上,新加坡企業的普遍水平亦相當高,只是沒有動力做得更好,因為他們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比香港企業更早開始;作為後來者的香港動力更大,所以能夠超越新加坡。
至於澳洲,雖然是可持續發展的先行者,但是上市公司主要是資源公司及地區性公司,國際化程度不及香港及新加坡,所以在這方面的表現不及兩地。盧永鴻教授指出,指數的編制主要收集上市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公開數據,主要包括ESG報告,中大商學院邀請他們填寫問卷提供更多數據,或者歸納及整理數據後給他們核對。香港公司普遍主動參加,所以中大商學院能夠取得更多資訊;至於新加坡公司,大多沒有填寫問卷,亦沒有核對資料,所以數據未必非常完整精準。
「沒有比較的話,是不會知道自己的表現如何,所以我們逐步引入其他地區的指數,了解不同地區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表現,知己知彼,同時向表現優秀的企業學習及作出嘉許。」
中大商學院首階段將集中於英語國家,包括英國、美國及加拿大,不過還要視乎能力及人手,同時傾向與當地的夥伴合作編制指數。大灣區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方面,主要選取恒生港股通大灣區指數以大灣區為基地的公司,今年約有近70間,平均分首次勝過本港公司。至於大中華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整體表現來說,台灣的企業表現最好,雖然最優秀的公司是在香港。
「上海及深圳的進步幅度相當大,目前上海公司的表現仍優於深圳公司;香港及台灣的進步幅度較小,只能算是平穩。」
房地產企業指數
大中華區酒店可持續發展指數是第三次推出,平均分輕微下跌。大中華地區當中,以澳門酒店的可持續發展表現最佳,因為當地的酒店大部分是新落成,而且於接待國際旅客方面,具有設施的優勢。香港及台灣的酒店,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表現比澳門為差;但是比內地為佳,內地仍有不少改善的空間。
「我們計劃明年新增房地產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配合中大商學院酒店旅遊及房地產本科課程而推出,希望能夠透過指數,進一步推廣業界的可持續發展。」
指數還有另一個發展方向,就是分拆不同主題的指數,計劃明年與地球之友合作推出亞太區企業氣候指數,讓更多人了解香港企業在環保方面工作的情況和進度。
另正研究分拆與「社會」(Social)有關的指數,但是必須物色到合適的合作夥伴。中大商學院亦與公證行SGS推出策略可持續發展基準計劃(SSBS),為非恒指成份股公司進行相關的評級和認證,讓公司了解自身的表現。「以前企業需要有良好的信貸評級,才能夠做生意;時至今日,企業亦應該擁有可持續發展的表現評級,確保獲得生意機會。」
盧永鴻教授指出,希望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成為全球性的指標,更重要的是進入內地市場,協助建立體制,加快內地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表現,從而提升競爭力。
「香港沒有太多自己創造出來的標準,很多都是採納其他地方的標準,所以我們希望協助香港打開這方面的市場,擁有自己的評估標準。」
現時公司參與這個指數,需要填寫一份問卷,包括逾300條問題。中大商學院計劃推出簡易版本的評估系統,企業只需在線上回答相關的是非題,便能夠獲得一個分數,初步了解自身公司在這方面的表現。
推簡易版評估
「很多公司未必擁有資源,了解自己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表現,所以我們計劃於明年推出簡易版本,讓大中小企業都可以參與。」ESG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對相關人才的需求相當龐大,中大商學院希望能夠協助培訓相關人才,開辦可持續環球商業理學碩士(MScSGB) 課程,現正招生,並於明年秋季開課。
「很多本地專上教育機構都有推出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課程,但是不同院校各有側重,我們偏重於策略及環球情況。」從前很多人都可以做人事部的工作,毋須專業訓練,繼後發展出人力資源這門專業;可持續發展亦變得愈來愈專業化,以前毋須特定技能;現時需要具備報告、投資、傳訊、環保及管理的相關知識,所以需要培訓大量人才,配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研究引入人工智能
今年中大商學院,合共分析了近400間公司的數據,較之前多了超過100間公司,這些數據需要有人手輸入,還要經過編輯,原本預期於6月底發布,結果延遲三個月,剛於11月發布。「由於我們是學術界,所以評審準則較一般指數繁複,尤其著重數據的細化度。」
近年人工智能備受矚目,中大商學院亦與IT公司合作,研究使用相關科技收集和分析數據,然而可持續發展的資訊和數據並不規範,而且很多描述性的句子,例如社會影響力難以量化、「願景及工作」亦難以評分。
「我們會分別使用人手及人工智能計算,了解兩者的差異,如果相似度在95%以上,我們都會選擇使用人工智能,因為能夠節省大量時間和人力資源,同時亦增加指數編制的準確程度。」盧永鴻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