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股神」 抱「顧風險 只求回報」的心態?投資前應了解自身風險承擔能力|劉啟明

高風險等於高回報?低風險亦可負回報 投資前應了解自身風險承擔能力|劉啟明

理財

廣告

保監局自去年9月接手監管保險業後,推出一系列監管指引的更新,而過渡期亦於9月相繼屆滿,意味著業界各單位需貫徹執行各項新措施。其中《指引26》特別加強對投資相連保險的風險管控,保單持有人日後作出投資選擇變動時,會有何影響?

撰文:劉啟明| 圖片:Unplash

今年飽受疫情困擾,經濟活動被拖慢,但投資市場並沒有想像中悲觀,而且過去半年均有不少新股來港上市,大部分都獲得不錯升幅,直接帶旺投資氣氛;加上在家工作的時間較長,人人都想化身做「股神」。筆者最近紛紛收到來信,詢問如何調配現有組合以捕捉更高回報?但筆者發現他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抱住「不顧風險,只求回報」的心態,只要有錢賺就不顧一切,行為上不太理性。

想做「股神」 抱「顧風險 只求回報」的心態?投資前應了解自身風險承擔能力|劉啟明
圖片:Unsplash

高風險等於高回報?

理論上,承受愈高風險會得到愈高回報,高風險與高回報之間總會被劃上一個等號,但在現實中兩者並沒有絕對的正向關係,即使願意承擔高風險,未必得到同等程度的高回報。相反,就算只願意承擔低風險,回報都可能是

想做「股神」 抱「顧風險 只求回報」的心態?投資前應了解自身風險承擔能力|劉啟明
圖片:Unsplash

對於這老生常談的說法筆者不敢苟同,筆者絕不是向讀者分享甚麼投資策略,但在理財道路上,投資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投資者應清楚了解自身的風險承擔能力後才作投資;否則,會不自覺地高估自身風險承擔的能力,同時低估投資項目的波動風險。

升市時還好,一切風平浪靜,但當跌市時這個計時炸彈便會被引爆,屆時才發現風險承擔程度原來出現錯配,投資者面對意料之外的損失,從而打擊對未來的投資信心。投資者是有情緒的,難以保證在每個交易中均能保持理性判斷。

風險承擔能力問卷僅一年內有效

為較易了解自身的投資心理關口,可以透過完成風險承擔能力問卷來計算得分,部分更設有開放式問題幫助情景判斷,例如「過往五年投資回報為每年10%,但今年損失近30%,而後市仍存在不明朗因素,你會怎樣做?」問卷得分愈高代表承擔能力愈強;相反亦然。

要注意的是風險偏好會隨著年齡及環境而改變,今天的問卷結果並不代表未來的投資心態,所以《指引26》規定問卷有效期只限一年。而且當出現以下四個情況時,包括轉換現有基金、新增額外供款、重新分配投資比例、選擇有衍生工具成分的基金,如有需要都必須更新相關問卷,才可完成有關申請。

想做「股神」 抱「顧風險 只求回報」的心態?投資前應了解自身風險承擔能力|劉啟明
圖片:Unsplash

定期供款計劃暫不受影響

投連險除了有整付供款,也有定期供款 (如月供)。相信很多保單持有人都會將未來新供款投資在現有組合比例內,這個動作只要不涉及上文提到的四個情況,暫時都不用更新相關問卷,即使本身的風險早已出現錯配亦然。但筆者相信,長遠而言定期供款計劃都會被納入管控範圍,請各位保單持有人及前線營業員有心理準備作出跟進上改變。

想做「股神」 抱「顧風險 只求回報」的心態?投資前應了解自身風險承擔能力|劉啟明
圖片: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