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金融服務不足 五大技術問題|吳漢銘
廣告
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貢獻香港超過100多萬就業人口的中小企業,是支持經濟的重中之重。他們獲得的金融服務不到位,是由於開戶及維護賬戶的成本太高,引致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不足夠,筆者希望給讀者分析這個表像的技術問題。以下五點是筆者的分析。
撰文:吳漢銘|圖片:iStock、Unsplash
(一)中小企業的靜態資料比較難獲得
目前公司背景的系統並不支援應用程式介面(API)線上對接。 比對新加坡政府已經提供企業資訊的API,香港的稅務局和公司註冊處需要更大的技術,去支援有關資訊自動化、線上化。
(二)中小企業的徵信系統覆蓋不夠
目前只有中小企業貸款,能夠上傳至商業信貸資料庫(commercial credit reference agency,CCRA)。 但為何不把所有企業貸款都上傳?做科技要麼就要到位,要麼就不做。
(三)反洗錢誤判太多
目前反洗錢的策略是寧枉勿縱,以英文的邏輯來掃描中文本地公司,注定需要解決太多誤判的營運成本問題。 筆者估計香港的金融機構有上千人,是為了應付誤判的問題,這樣其實會把開戶的固定成本提高,降低中小企業對銀行的吸引力。
(四)動態資訊缺乏
放貸後中小企業銀行一般採取以「磚頭」來抵償、後續更新的違約風險 。然而,香港的中小企業以外貿類為主,如何確保能夠解決後續動態風控能力? 連法院等的資訊還是需要手抄記錄,機器不可讀,現在是甚麼年代?
(五)中小企業財務資訊落後
大部分中小企業的系統是使用excel,說白了就是沒有系統,這個問題會導致會計師審計的手工活比較多。 既增加審計成本,同時又會降低及時性,影響銀行的貸款監控。
隨大灣區的發展,保證香港金融業的競爭力,就要靠自己和政府努力,把資訊的環節理順。大家加油把香港搞起!
另外,讀者如果有興趣了解筆者更多的想法,請傳送電郵跟筆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