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與傳統人才的異同|吳漢銘
撰文:吳漢銘|圖片:iStock
筆者認為可分為內在特徵,與外在技術知識兩方面探討。內在特徵:須有創業精神。不論在大機構或者自己搞start-up,凡是搞科技的都需要破舊立新、合併創新、不輕易放棄、好學等內在特徵。大家要懂得如何平衡穩妥及快速創新,專注與博學、人性化與客觀。
IT業有架構重複工作
外在技術知識:金融科技的ABCD,即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雲端計算(Cloud Computing)和大數據(Big Data)。以上是統計學、金融經濟、心理學、數學、法律、資訊安全及IT架構、編程、產品及項目管理等範疇的應用。這些技術,跟現在的商科或STEM教育比較接近,但每一個專科缺乏完整性。
現在企業流行的Agile working(敏捷工作)其實就是合併工作,去掉business analyst(業務分析員)的工作,用戶直接跟開發人員一起做。筆者發現,IT業也有不少架構重複的工作。
以前作為客戶,發現銷售人員會帶上產品專家見客,第一次先認識;第二次談需求;第三次才引進專家;第四次給價格,第五次談好具體方案情況。
每一次花一、兩週時間溝通,這樣其實在消耗首席訊息官客戶的時間,也在消耗公司資源。
不容易推進發展
所以銷售要懂技術,這是將來金融科技學系畢業生務必需要的競爭力。參考管理諮詢顧問的體制:產品、銷售、售後實施都是同一班人,這樣看來比較有效。看上來這一行的不確定性挺高的,套用以前 MBA財務學老師的話:金融就是分析不同資產現金流的時間價值,高風險伴隨高回報。
在傳統金融機構推進金融科技,就如要公司進入高風險業務領域,其實金融世界裏的風投,跟金融科技人員的意識形態是很接近的。兩者都在處理高風險不確定性的產品,既要產生現金,又要破舊立新、創造價值。
金融科技是對香港既陌生又親切的產業。在一個生產力增長放緩的市場推進金融科技,不是不可能,但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