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網巨頭搞虛擬銀行 一個原因完勝對手

科網巨頭搞虛擬銀行 一個原因完勝對手

理財

廣告

在亞洲區內,除香港、新加坡即將有虛擬銀行外,中國已有數家互聯網銀行正在營運。其中包括分別由內地兩大互聯網巨擘騰訊控股(00700)及阿里巴巴—SW(09988)所經營的微眾銀行(WeBank)及網商銀行(MYbank)。在金融科技大行其道的趨勢下,據報內地有意開放予外資銀行與科技公司合作,在中國經營數碼銀行平台,以互聯網銀行形式為內地客戶提供服務,相信在加強中國金融科技發展外,也會改變傳統銀行的競爭格局。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 圖片:中新社、網站圖片

內地四家純網上銀行資產達560億美元

目前中國的互聯網銀行、金融科技公司及互聯網金融平台等爭相切入到銀行傳統的消費金融、支付、財富管理等業務市場,以更低價的服務及優質服務體驗,與傳統銀行競爭。 截至2018年官方數據顯示內地四家純網上銀行的資產,在2018年底,達到560億美元(約4,355億港元),但佔中國銀行總資產比例仍相當低,僅佔0.15%。
 內地目前共有四家純網上銀行,包括騰訊任大股東的微眾銀行、阿里旗下的網商銀行、小米集團—W(01810)持股的新網銀行,以及中信銀行(00998)與百度合夥營運的百信銀行(AiBank)。 目前內地的互聯網銀行的營運模式是不設分行櫃位,全網上營運,而且運用大數據方式審批貸款。 騰訊及阿里旗下各自擁有強大的生態圈,令到這兩家科網巨頭在發展虛擬銀行業務時,可輕易獲得龐大的客戶群。

慣用流動支付助虛銀發展

流動支付盛行,虛擬銀行的發展亦相對有先天優勢。 微眾銀行及網商銀行在營運不久時間後,已錄得盈利。雖然暫仍難與傳統銀行匹敵,但已證明虛擬銀行亦有利可圖。 微眾和網商銀行在成立三至四年後已扭虧爲盈,截至2018年底,兩家互聯網銀行分別錄得淨利潤24.7億與6.58億元人民幣。

另一家互聯網銀行,新網銀行亦在2018年實現淨利潤3.68億元人民幣。 內地的互聯網銀行目前以微眾銀行的規模最大,其估值更超過1,500億元人民幣,去年在大中華區獨角獸排名中排第五位。 該銀行最出名的產品是「微粒貸」,屬於個人小額無抵押貸款產品。該產品貸款額度最低500元人民幣,最高30萬元人民幣。

「白名單」客戶只要綁定銀行卡就可立即獲得貸款,貸款利率更較一般信用卡為低。 「微粒貸」的貸款額能低至500元人民幣,是傳統銀行難以提供的服務一。 這正正是運用了金融科技,壓低了成本後,為客戶提供更佳的服務體驗。 而網商銀行則更集中於中小企或小微企業客戶,為企業客戶提供貸款及理財服務,其貸款利息會按照申請者的風險及信用評估而有所高低,信貸評級愈高利息愈低。 互聯網銀行與傳統銀行相比,在存款利率和產品創新方面皆優於傳統銀行,業務彈性也較高,但在業務範疇方面相對仍有頗多限制。

延伸閱讀:保險科技大行其道!三類人才搶住請|顏耀輝 Fred

例如內地銀行遙距開戶只能開設Ⅱ類和Ⅲ類戶,在使用的銀行服務功能和每日額度方面均有限制。 按中國監管機構劃分,將戶口類別分為三類,其中經傳統銀行櫃位開設的Ⅰ類賬戶,屬於全功能的銀行賬戶,可以進行現金存取、理財、轉賬、繳費及支付等銀行服務,也不設每日額度限制。

至於次一級的Ⅱ類賬戶,則可滿足直銷銀行、網上理財產品等支付需求,不能存取現金、不能向非綁定賬戶轉賬,消費支付和繳費單日最高不超過10,000元人民幣,但購買理財產品的額度不限。 Ⅲ類戶只能進行小額消費和繳費支付,並設定1,000元公帑的賬戶餘額限額。 由於提供服務上的限制,內地的互聯網銀行只保留了傳統銀行業中最常用的幾個功能,但也存在着諸多限制。

傳引入外資營運數碼銀行平台

目前中國互聯網銀行由中資公司主導,有報道指內地有意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容許外資也加入互聯網金融業務。 路透早前報道稱,內地正制定純網上銀行(online-only banking)監管框架,除規範現有互聯網銀行,同時研究開放予外資銀行與科技公司合作。 具體將容許外資銀行另設獨立營運的數碼銀行平台,該監管框架有望今年完成制定,以吸引外資參與中國互聯網銀行市場。

此外,新的監管框架亦會涵蓋規管現有的純網上銀行,但報道未有提及具體的監管內容。 倘若消息屬實,將會是內地首度就純網上銀行業務作出標準化監管。 目前在內地已有業務的外資銀行,包括花旗、滙豐和渣打銀行等,相信可受惠於新的監管框架。

讓這批外資行可以在中國開設獨立的數碼銀行平台,更有望持有數碼銀行平台的控股權。 報道指內地監管當局已與包括外資銀行在內逾十家金融機構磋商新監管的問題,參與磋商的金融機構都表示有意推出數碼銀行業務。 內地在數據和人工智能(AI)的投入運用程度高,金融市場從支付到投資產品銷售出現改變,令到金融機構更積極進行數碼化轉型。 特別是外資銀行在內地發展多年,但零售業務始終遲遲未錄得盈利,最大原因是外資行分行網點不足,難以與中資銀行龐大的分行網絡競爭。 外資行借助數碼平台可接觸更大客戶群,兼降低成本。

科網巨頭搞虛擬銀行 一個原因完勝對手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