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試壽險開發 與傳統保險產品大不同|孔德秋
撰文:孔德秋 |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iStock
網上保險銷售不牽涉中介人
傳統人壽保險公司大多透過中介人為主要渠道銷售,他們在開發產品時往往要把經紀佣金放在考慮範圍內,而一般產品的佣金比例可以相當高昂。 例如某些傳統的人壽保障產品,第一年的經紀佣金,或可佔首年保費五成或更高的比例。基於這樣的考量,市場上很多相關產品的年期會較長,而且不能更改計劃內容。保障成分亦相對會較低,客戶須繳付較高的保費作為「儲蓄」成分,最後或要等候十年以上才可「回本」。 反觀,網上保險銷售不牽涉中介人,因此產品開發時不會被經紀佣金這個因素「縛死」。
可以跳出傳統框框,研發供款年期較短、保障額可隨時靈活更改的純人壽保障方案,滿足市場和客戶在人生不同階段的需要。事實上,網上保險產品的創新不單在於「加」,更要懂得「減」,省去多餘的保障成分,提供直接到位的保障。 筆者公司在設計危疾保障計劃時,首要是考慮及了解客戶真正所需。 我們發現據衞生署《二零一八年按主要死因、性別及年齡組別劃分的死亡數目》數據,2018年首四類致命疾病中,惡性腫瘤、心臟病及腦血管病佔其中三位。 而醫院管理局《2015至2016年度統計年報》顯示,癌症是2015年香港人頭號住院之原因;循環系統疾病包括心臟病發作則排名第四位。
「偽創新」保障範圍
因此,筆者公司在設計危疾保障時,重點是針對癌症、心臟病發作及中風這三大主要危疾。 筆者深信消費者與其把保費花在「偽創新」的保障範圍,倒不如將保費集中投保於自己真正需要的保障上。 在產品開發方面展現的創新,正好印證了Blue的精神。筆者公司的品牌名稱為「Blue」,其實說起來也有個小故事。 在建立品牌的時候,公司團隊想了百多個名稱,仍未能找到一個名字,可以完全展現我們的精神。
有一天筆者在開會,望出窗外看見一片藍天,想起一句「Sky is the Limit」,於是便想到以「Blue」作為品牌名稱。 「Blue」有三層意義:包括「創意思維」(Blue Sky Thinking) 、「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 及「保險藍圖」(Insurance Blueprint) 。 公司希望不斷創新,開創未來人壽保險的藍海,讓客戶自主其保險藍圖。 有些人或會覺得「Blue」的名字帶點憂鬱的意味,就正如有人對保險的印象不甚正面一樣。 筆者則希望改變大眾對「Blue」的詮釋,透過創新改變市場對保險的看法。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