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完成物流新布局!雙十一的深層次價值
撰文:林子俊︳圖片:阿里巴巴網站、
上期談及「雙十一」在近年已經成為了「三國殺」,阿里、京東(美股代號:JD)和拼多多(美股代號:PDD)的銷售金額均錄得雙位數增長。但旺丁不等於旺財,原因是三間公司均投入了大量的市場推廣費用和補貼;此外,為了保證平台穩定,背後架設的服務器和技術團隊支出,也是一大筆開銷。
早年已經有報道指出,有不少電商平台的商戶,其實要花費大量的金錢,人為製作假流水和人氣,以吸引顧客消費。短時間的商品採購帶來物流和人員管理壓力,真正在「雙十一」中賺錢到的商戶其實並不多。
非理性消費推動收益
對於顧客而言,「雙十一」的優惠規則愈來愈複雜,除非投入大量時間計算,否則實質折扣其實並不多。有分析因此認為,「雙十一」其實是商戶、顧客和電商平台三輸的局面。不過,儘管「雙十一」有種種不足,但筆者依然認為其利大於弊。對大部分消費者而言,日常購物往往是理性的,而促銷是刺激消費者非理性消費的有效途徑。
正如香港商場的「感謝祭」和美國的「黑色星期五」,雖然折扣日前後的消費會有所減少,但拉勻平均計算,受非理性消費帶動,往往會帶來更大的收益。事實上,「雙十一」的消費規模一早已經超越美國「黑色星期五」,並每年錄得雙位數增長,即使七除八扣,也能夠獲得不俗收益。雖然平台的技術投入金額絕對不少,但在「雙十一」的實戰演練下卻也為公司的技術研發產品,提供了相當好的使用場景。
推廣全球成良性循環
例如阿里雲已經成長為世界最頂尖的雲服務企業,天貓和淘寶從一開始就為阿里雲的孵化提供大量支持。直至2019年,阿里「雙十一」全線「上雲」,用技術打造國內甚至全球範圍內的行業門檻;而阿里和京東亦已經完成在物流行業的布局,往年消費者購物後苦於長時間的物流等待,到了今年已經不是問題。
「雙十一」不僅僅是中國人的購物節,近年更已經逐漸將其模式擴散至全球;海外消費者數目和消費金額每年增高、海外品牌入駐越來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環。不少品牌利用「雙十一」作為測試新產品是否受歡迎的機會,在促銷之外,為活動賦與了更大的價值。綜合而言,筆者對於「雙十一」促銷的效用看法正面。這從阿里美股股價高企,以及在港能以低折讓招股,一定程度已經反映了投資者取態。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