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 內地 藥企  關鍵在估值 未來 藥品 研發管道

投資內地藥企 關鍵在估值、未來藥品研發管道|洪龍荃

投資

廣告

2018年内地上映了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主角人物的原型是內地一名叫陸勇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他34歲確診患病,自此人生便與藥物結下不解之緣,要不斷依賴藥物維持生命;其中吃了兩年抗癌藥格列衛,便已花了56. 4萬元人民幣。最終在沉重經濟壓力下,他不得不出走印度尋找購買仿製藥的途徑。

撰文:洪龍荃| 圖片:unsplash

電影中的主角,最終在拯救自己生命的同時,也將藥效可靠、價格便宜的仿製藥,違法帶回給其他内地病友,惠及其他患者。電影中有一句經典對白:「世上只有一種病,叫做『窮病』。」也許正是這部電影非常真實地反映了實況,引發全民討論及中央高層的關注。

不知是否事有巧合,去年在電影落畫後,中央便推出了「帶量採購」政策。簡而言之,此政策的主旨是國家醫療保障局(醫保局)將公立醫院未來一年用藥量的約50%至70%進行公開招標,價低者得;反之出局。

去年的帶量採購最初在11座城市進行試點測試,當時導致一眾藥企股價大跌50%以上。及後有部分賣方分析認為,帶量採購或許將會放鬆一點,因為以低價競爭將不利藥企研發,因口袋的利錢少了,還怎樣加大研發去追趕海外同業?

帶量採購掀血腥價格戰

可惜的是,9月底公布的第二輪帶量採購卻不似預期,首先範圍已由11座試點城市,擴展至25個省區,而中標企業更由原來的一家獨佔改為可以由三家分佔,引發更「血腥」的價格廝殺。

譬如去年已降價73.15%的「瑞舒伐他汀」,今年最低中標價再度下降74.31%;在本次招標的25個品類中,共有八個品類在去年降價的基礎上,再度降價超過50%。價格的下跌或許可換來更大的市場,藥企也有可能因為直接與公立醫院對口,因而減少了銷售費用;但實情是中標企業往往只為保留市佔率,爭相用低價競標,導致淨利潤大幅下跌。

以往內地藥企一般也是專注仿製藥業務,只要能夠做到首仿,配合渠道優勢,那便可以持續賺取高利潤,藥企也能享受到很不錯的市場估值。但是,現時的情況是除非藥企能夠率先通過一致性評價,並在一段中期時間内維持獨家供應者地位;否則,一旦藥企數量增加,競爭格局便會變得白熱化,誰也賺不到可觀利潤。

估值或向化工股靠攏

去年也曾有專家認為,内地藥物政策將會仿效日本,讓仿製藥變成紅海,仿製藥藥企的估值最終向化工股靠攏,估值最多只有10多倍,一點也不昂貴。那或許投資者的下一個問題是,內地藥企是否就不值得投資?對此,筆者認為不是這麽絕對,關鍵還是要看估值、看未來藥品研發管道。

投資者應該盡量選擇一些以創新藥研發為主,未來研發管道内的藥品不會太受醫保政策影響的公司,就如内地投資者極度熱愛的恒瑞醫藥(600276)。再不然就可以選擇一些服務性行業,譬如替藥企做研發的CRO公司,譬如藥明生物(02269)、上期介紹的方達控股(01521)等。甚至投資者可以徹底規避藥企相關的公司,索性轉投其他醫療行業的公司,譬如眼科醫院、生殖醫院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