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農墟Jou Sun開拓農產品市場 發展潛力十足|Startup新世代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Jou Sun
Jou Sun成立於2015年,原本經營代客買餸,協助解決港人生活繁忙、無暇買餸的問題,其後發現街市鮮貨尤其受歡迎,因而將重點轉移至農場。Jou Sun聯合創辦人林世雯(Jessica)說:「我以前只知道在餐廳吃菜要多少錢,現時本地、有機、外國菜的市價,連不同零售商的價格也清楚掌握。」Jessica在美國完成大學課程,擔任對沖基金分析師及管理顧問,其後加入國際奢侈品品牌工作,因而對零售產生興趣。
行業供應鏈落後
前後工作10多年,Jessica漸漸發覺工作失去衝勁,因而想到創業,最先成立一間從事禮品生意的初創,後來賣了給拍檔,然後再於2015年開展Jou Sun這盤生意。「我喜歡吃東西,以前長時間工作,加上經常出差,甚少在家吃飯,更加不會入廚,由於想做食物生意,嘗試跟媽媽及丈夫去街市買餸,由零開始學習。」
當時Jessica未婚,而且與家人同住,開支不多,她用本身的儲蓄,加上親友在資金上的支持,以最便宜的方式開始營運。Jessica留意到外國有代客買餸的平台,但供應商主要是超市,而香港人喜歡去街市買餸,感覺上較為新鮮。因當時HKTVmall及Ztore剛剛起步,而兩者集中出售乾貨;於是她便將Jou Sun的焦點放在鮮貨。全球的市場調查發現,花費於食物上的預算平均佔整體家庭開支達四成,然而從事食物行業的商家,利潤往往不太高。
Jessica發現原來全球大型超市集團,邊際利潤往往非常低,原因是中間牽涉太多中間人,農夫收成後,經過包裝,然後出口、入口,再經批發才到零售商,最終才到顧客手上;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農作物的損耗高達三成。
「我覺得整個供應鏈都不太賺錢,這個現象很奇怪,原因是中間人太多,以及損耗率太高;這兩大問題不解決的話,參與的商家既不能賺取合理利潤,整個行業仍然落後,未能升級。」
代客買餸初試啼聲
Jessica最初想到做一個代客買餸的平台,經朋友介紹結識從事資訊科技的李瑞熊(Chris),對方以友情價替她設計一個網站。Jou Sun網站於2016年底推出,當顧客落單後,系統自動產生購物清單,Jessica列印後因應類別剪開,連同現金交給兼職「姐姐」。她們到街市買齊食物,返回辦公室放進不同的籃子,然後叫車送貨,早上9時前落單,下午便可以送貨。
「當時我們甚麼單都接,曾經有顧客額外加20元要求代買某店的麵包,要特別找『姐姐』專誠去買,完全不符合成本效益。」當時Jou Sun的貨品價格比超市高約兩至三成,只為香港島的顧客服務,但不足以抵銷聘請兼職及叫車的成本。營運一年多,顧客數目雖然不斷增長,但是持續虧損;可幸每次均是接到單才需要請人及叫車,基本上沒有固定成本,故蝕錢也是有限數。
與逾20個農場合作
Jessica發覺此路不通,於是打算從食物的源頭著手,開始找農夫傾談;而Chris聽聞後覺得非常有趣,便辭去工作,全情投入幫忙,擔任Jou Sun的科技總監。「我最初也有擔心過農夫覺得沒有興趣,或者敷衍我;但當我接觸他們,原來他們也願意了解Jou Sun的營運模式,過程比我想像中容易。」
Jessica不斷與農夫洽談合作,至今已有逾20個農場加入,差不多包攬所有本地農場。其實本地農作物只佔全港整體市場約2%,供不應求,始終需要向外求;故Jou Sun與20多個食品入口商建立關係,為顧客提供更多選擇,尤其是冷藏或冷凍的肉類,現時提供的食品種類達1,500種。
另一邊廂,Chris為供應商及顧客設計方便易用的平台,於2018年推出,農場或食品供應商可經手機App上載時令產品,並且自訂價格;當顧客落單後,農夫可因應訂單內容收割,然後直接交給Jou Sun安排物流。Jou Sun使用順豐的物流服務,平台容許後者隨時翻看訂單,即時安排運送,現時服務範圍擴大至九龍及新界。
「農作物收成受天氣影響,若農夫將白菜上架並有顧客落單,但因天雨影響收成,系統可以自動通知顧客,並且安排退款。」
顧客在每晚8時前落單,購物滿400元的話翌日送到,滿200元的話隔天送到;購物滿200元免運費,200元以下的收取60元運費。考慮到顧客擔心質素而不敢嘗試的心態,Jou Sun最近推出兩星期無限免費送貨服務,沒有最低購物限額,旨在鼓勵人們試用,推廣期過後或會推出月費計劃。
「2018年,顧客的平均消費約800元,大約每週惠顧一次;今年勢必下調,因為我們剛剛推出鼓勵試用的服務,希望顧客增加惠顧的次數,例如每週至十日一次,培養成為一個日常動作。」之前的「代客買餸」,主力服務高端客戶服務;轉型為農場直送後,吸納更多中產顧客,主要是年輕父母,尤其喜歡在上班途中、午飯時間、放工回家途中或深夜時段落單,七成訂單來自手機App,主要購買蔬菜。
農夫利潤一成變七成
Jou Sun出售的農產品,由農夫自行訂價,以本地菜為例,大部分是有機菜,價格與農墟相若,一般是常規菜的三至四倍;本地菜供應有限,平台亦有出售入口的常規菜,價格與街市相差不遠。至於入口的食物,由於節省了倉存及超市上架的成本,價格較市面便宜約一成。
「顧客落單購買農產品,Jou Sun從中抽取三成,其餘七成歸農夫;對比傳統的方法,他們的利潤可能低於一成,我們希望辛勤工作的農夫可以獲取合理回報。」
香港農場數目有限,Jou Sun正在與港人在內地開設的農場洽談,增加農作物的供應種類及數量。此外,現時農場接到訂單後,需要自行包裝,然後交給順豐送貨,未來Jou Sun計劃開設中轉中心,農場只需交貨,由他們代為包裝,減輕農場的負擔。
現時Jou Sun主要做B2C生意,正在了解B2B的市場潛力,但需要資金發展,包括升級訂貨系統以及提升客戶服務質素,故正在物色種子輪(seed round)資金。Jou Sun最初由Jessica的儲蓄以及親友的幫忙開始,2017年獲得一筆天使資金,總投資額達七位數字,自轉型至今收入大幅增加六倍。
「增長反映出市場有實質需求,而香港每年食品市場總值達100億美元,Jou Sun的市佔率仍然是微不足道,仍有極大發展空間。」Jessica說。
美國代客買餸App即將上市
美國前亞馬遜(Amazon)員工Apoorva Mehta於2012年在三藩市創辦代客買餸App Instacart,當時他年僅25歲,現時業務已遍及美國及加拿大。 顧客於Instacart購買糧油雜貨,35美元以上運費3.99美元,若繳付9.99美元月費或99美元年費,而每次購物均達35美元以上,可享無限次免運費服務。
Instacart業務遍及美國50個州份、合共5,500個城市,以及加拿大多個地區,據悉美國及加拿大住戶的覆蓋率分別達80%及70%。 顧客可以從20,000個零售商選購產品,由Instacart的購物員代購,然後包裝,並依照顧客指定的時間送到指定地點,顧客可於一小時前或五天前落單。
2015年,Instacart估值達到20億美元,兩年後獲得4億美元資金,估值升至34億美元,當年收入達到20億美元。 Instacart於2018年獲得多輪注資,合共獲得逾10億美元,而估值暴增至逾78億美元,消息指公司已開始籌備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