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跟誠哥搵食穩賺 長和系11隻股份大檢閱 | 投資有道
撰文:SmartED編輯部|圖片:unsplash、新傳媒資料庫、istock
長和系一門11傑 市值愈細表現愈佳
長和系一門11傑,要為這些股票分出高下,沒有甚麼方法比用股價表現定輸贏更佳。統計11隻長和系股份後,原來以一年期、五年期及十年期股價表現計,長和、長實地產及長江基建集團(01038)這些名字響當當的藍籌股股價表現竟然強差人意,反而系內市值較低的股份以冷門姿態跑出。
今年長實積極重建現有物業以釋放價值,包括重建和記大廈、紅磡雙子酒店海韻軒及海灣軒及申請重建天水圍嘉湖海逸酒店。
另一方面,長和旗下和黃中國醫藥科技有意在港上市,並趁機減持股權。長和系想方設法將資產增值,相信有大茶飯跟尾,投資者又是時候投入長和系的懷抱。 但買入長和系股份前,須知道系內股份表現。
以一年期而言,表現最佳的股票為和記電訊香港(00215);以五年期而言,表現最佳的股票為置富產業信託(00778);同期表現次佳的股票為泓富產業信託(00808)。
房託竟跑贏長實
不過十年期表現最佳的股票為TOM集團(02382),股價累升367.5%;而十年期表現次佳的和記電訊香港(00215),股價累升307.1%。
如果純粹以數據分析,TOM集團堪稱是系內表現最強的股票。惟TOM集團及和電股價十年急升300%的神話或許可一不再。 因為前者基本面欠佳;後者售出固網業務後,流動電話業務暫未見顯著增長空間。
雖然和電近日股價屢創歷史新高,惟純粹因為投資者炒作派發特別息,而非著眼長遠增長。 投資者可以跟風短炒,但不能期望十年後成為另一隻股王。
反而系內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表現竟然跑贏母公司長實集團。 泓富在十年間累積升幅為286.2%。置富在港上市僅八年時間,累積升幅達173.6%。
即使以五年計,泓富及置富股價分別累升43%及64.7%,竟然跑贏長實。 長和系重組後,長實2015年上市,上市至今不足5年時間,惟期間股價竟跌6%(見表一)。
由於他們定期加租及上調股息, 令長升長有的神話得以持續。 長和系兩大旗艦長實及長和在過去四、五年股價表現遜色。
長和兩大旗艦股股價落後有因,原來以往在李嘉誠掌舵下的派息未算慷慨,派息比率介乎在20%至30%左右。
即使在1999年科網泡沫爆破前夕出售歐洲流動電話業務狂賺1,130億元,也未曾派發持別息。 惟只有在2014年,出售屈臣氏25%股權予新加坡政府主權投資基金淡馬錫後,始向股東派發每股7元的特別股息。
投資價值繫派息增長 然而,李澤鉅今年接掌後的第一份全年業績,罕見地長和及長實的派息同時達雙位數百分點的增幅,前者派末期股息2.3元,升11%;後者派末期息12%,至1.43元。
對於派高息會否成為集團的既定政策?李澤鉅在3月的業績記者會就指,需要管理層去物色好的收購,並且期望集團有更多經常性收益,提供更多緩衝區。
長和聯席董事總經理霍建寧亦稱,期望派息還會繼續增加下去。 若然李澤鉅維持每年10%以上的派息增幅,七年後股股息將會翻一番就能夠翻一倍,股價相信會比父親揸旗時有更好的表現。
股評人對長和系的評論
招銀國際研究部策略師 蘇沛豐
長和系個股推介
長和、長實具投資價值,因這兩間公司是集團焦點所在,涉及不同地區及業務多元化。 另外,加息降溫,利率見頂,因此市場會增加對高息股的需求,如長建、置富及滙賢。
長和系未來發展方向
未來將繼續增加現金流, 減少投資週期性業務,以穩健為主。
中投傲揚精選基金基金經理 溫鋼城
長和系個股推介
主力睇好置富及長實。因置富作為收息股,每年大概派發5厘股息,同時因樓價持續上升,旗下物業價值會不斷上升,料升至10.5至11元會有阻力。 另外,長實市賬率僅0.64倍左右,若跌至0.6倍便有可能見底。因此當股價低見61元可購入。
長和系未來發展方向
不會有太大轉變,以穩健為主。
永豐金融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 涂國彬
長和系個股推介
最喜歡長和系的股份是長和,因為具全球視野及最多元化業務組合。 而且,由於料聯儲局對息口走勢採取觀望態度,因此今年系內房託及公用股成是首選。 另外,置富也不錯,其次是電能和港燈。如果就資產淨值對現價折讓而言,長實看起來也很吸引。
長和系未來發展方向
不會有任何重大或明顯的改變。因過去20年,集團的管理層都非常穩定,而且他們經驗十分豐富和專業,曾與集團一起處理經濟週期和全球經濟危機問題。
資料來源:本刊資料室
長和零售業務 勢獲價值重估
長和股價在過去十年不過不失。惟長和股價尚未反映零售業務的價值。長和旗下的零售業務以屈臣氏集團名義持有,該業務分別由長和及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分別持有75%及25%股份。
近日有指淡馬錫將會放售部分股權,惹來阿里巴巴集團(美股代號:BABA)及騰訊控股(00700)爭奪。屆時長和持有的屈臣氏股權價值將會水漲船高,成為刺激股價上升的催化劑。
長和早年有意出售百佳超級市場,惟突然取消出售計劃,改為減持屈臣氏股權,套現440億元。 同時長和系宣布派發特別股息,以當時套現金額推算,整家屈臣氏估值為1,760億元。
長和在2014年出售屈臣氏股權,經過五年成長,屈臣氏現時全球坐擁接近15,000家分店,相比起2014年全球坐擁11,400家分店大幅增長。
根據五年前淡馬錫入股作價推算,屈臣氏10%股權,當時僅值176億元。 惟事隔五年,隨屈臣氏增長;加上實體店在互聯網世代具有策略性價值,相信阿里及騰訊出價必定遠遠高於五年前的176億元。
長和持有屈臣氏餘下75%股權價值,也會水漲船高。 然而,李澤鉅強調,集團無意出售屈臣氏股權,因為屬集團核心業務。
集團聯席董事總經理霍建寧指出,這盤生意很值錢惟不一定要出售。 李澤鉅補充,無論經濟好壞,醫藥、健康及美容用品均有需求,尤其是化妝品需求尤大。
現時長和旗下的屈臣氏,擁有12個零售店品牌,營運全球約15,000間零售店,覆蓋全球4,500個城市。 單計屈臣氏品牌已經覆蓋全球32%人口,而且增長速度快,約每七小時就有一間店舖開幕,單計去年已經開設1,235間新店。
屈臣氏全力數碼化
零售業務值錢之處是擁有強勁的現金流。去年集團各項業務產生4,310億元的營運自由現金流,當中25%由零售業務所貢獻(見圖一),即1,078億元。
集團管理層容形屈臣氏業務為寶藏,全因三個字,就是數碼化。 近年網上購物大行其道,傳統零售商除了不斷開拓實體零售分店外,也紛紛投資開發網上購物渠道。
以屈臣氏為例,2012至2020年期間,便預期投資合共10億元在數碼轉型上。
屈臣氏集團董事總經理黎啟明坦言,會繼續投資數碼化業務。 在銷售策略上,零售業一般採用線上到線下「O2O」(online to offline)形式, 但屈臣氏所用的則是「O+O」,意指線下與線上一同發展。
屈臣氏首席營運總監倪文玲指, 目前每年網站瀏覽流量約有8.8億人次,全球約有2,300百萬人下載屈臣氏手機應用程式(App);加上約有6,400萬名的社交媒體「粉絲」, 讓屈臣氏掌握了龐大的數據庫。 大量客戶數據幫助屈臣氏掌握市場動向,從而根據市場需要推出產品。
如有些部分消費品公司聯合利華(Unilever)的產品獨家在內地推出,屈臣氏便利用客戶數據,建立對應的電子推廣,最終銷售增幅比平均每星期的增幅多出28個百分點。
此外,屈臣氏旗下iWatsons App便可以進行線上下單,客戶最快可在半小時內到門市現場取貨。未來客戶可以通過線上醫生會診,從而取得處方藥物。
她指,若客人選擇在門市取貨時,銷售人員便可利用此機會接觸客戶,從而推廣更多產品給他們,為實體店創造額外業績,而且成功率頗高。
同時,又可利用這個手法,透過實體購買而送出網店折扣券,而線下的客戶又可吸引到線,從而做到不互搶客。 淡馬錫沽貨利價值重估 除了利用數碼科技進行線上購物外,屈臣氏亦在致力增加用戶體驗。
如歐萊雅集團(L’ORÉAL)旗下的數碼科技公司ModiFace與屈臣氏集團聯合宣布推出最新美妝相機「ColourMe」。
這是一個美妝相推出虛擬實景線上試妝應用功能,在試妝同時,客戶又能下單購買,讓顧客享受更方便舒適的購物體驗。 相信屈臣氏未來逐步數碼化下, 將推出更多有趣及實用的App,料線上及線下的業績同樣會穩定增長。
長和旗下的屈臣氏全力數碼化,開始累積大量客戶數據;加上在全球各地設立網點,有助互聯網服務落地。 故內地科網巨頭對淡馬錫放售部分屈臣氏股權感興趣,也是長和股價有機會獲得價值重估的原因之一。
系內三房託泓富稱王 升值潛力置富更佳
常說「大石砸死蟹」,但在股票投資未必一定是誰大誰惡誰正確。正如長和系內有市值逾千億元的長和及長實股價長期表現,反不及系內三隻市值不足200億元的REIT。
以過去十年計,泓富表現最佳,為系內最強的房託。
房託這項投資工具對利息變化敏感,當美國加息時,同時令房託的融資成本上升,假設沒有大幅加租的情況下,可供分派予房託單位持有人的股息會相應減少。
然而,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至今,長期維持低息環境。即使近年重拾加息步伐,加幅也相當溫和。 故房託融資成本長期維持低位,具有空間派發更多的股息,形成過去十年房託長升長有的格局。 美國長期低息受捧 本週美國聯邦儲備局舉行議息會議期間,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施壓,要求減息1厘及恢復購買債券計劃。
然而,聯儲局主席鮑威爾頂住壓力,向外界呼籲要對貨幣政策有耐性,暗示短期不減息。 不論美息會否在短時間內減息,惟至少可以剔除加息這個可能性。 因為股市升跌已經綁架了聯儲局的貨幣政策,有利房託融資成本維持低位,可分派予股東的溢利自然較多,股價亦節節上升。
另一邊廂,REIT有絕對權力加租以確保租金收入不斷增加。租約基本上每三年續約,業主就可趁機加租。
另一方面,REIT普遍通過資產增值來保障租金和資本持續增長, 實際執行方法略有不同。 故過去十年房託不斷進行資產提升工程,例如不再和承租大量樓面的酒樓續約,務求將舖位間細以提高平均呎租,或引入有力支付更高租金的租戶,最終目的是提升房託持有人的分派。
租金收入蒸蒸日上,股息穩步增加不是夢,股價造好之外,時有跑贏大市的超水準表現。而泓富最突出,過去十年股價暴增286.2%; 十年間股息增加42.7%(見圖二)。
泓富的物業組合以寫字樓和工廈為主,地點大多集中九龍區,可出租總面積共約127.5萬平方呎。如紅磡的都會大廈、觀塘的泓富廣場、北角的泓富產業千禧廣場等。
由於香港工業式微多年,集團更改土地用途,將工廈轉為或加入零售原素,藉此加租金收入。 從股息率角度出發,泓富約有5.4厘。 置富的表現其實亦不算差,上市僅八年股價升幅達173.6;股息增長達38.5%;股息率5厘,算是相當不錯。
其物業主要為私人屋苑商場,為人熟悉的有置富都會、置富第一城、麗港城商場、馬鞍山廣場等。 集團着力引入大品牌、改變設施佈局、將大舖拆細出租等來提高商場檔次,如耗資1.5億元為置富嘉湖西座做資產增值。 至於滙賢就略嫌遜色。集團在2011年才上市,資歷最淺,股價至今仍倒跌29.5%。雖然其息率高近8厘,但派息於去年不升反跌,全期派息增幅亦強差人意。
滙賢在2011年4月底上市,以4月底至12月期間的可分派收入分派股息,該年每單位股息0.1467元人民幣。 倘以此數作為計算由當時至今股息升幅的基數,會扭曲期間的股息升幅。
故計算上市至今的股息升幅時,將上市首年八個月股息,以年度化的方法估算出該年全年股息為0.219元人民幣。
然而2018年派0.2653元人民幣, 派息增幅僅21%;期間的複合增長率2.7%,還追不到通脹。 集團的重點物業乃北京東方廣場,但該投資項目的業權問題充滿變數。
滙賢的使用權益將於2049年終止,即是說,該廣場收租期距今只剩30年,其後就會被收歸國有。 值得留意的是,滙賢雖在港上市,但其股價及派息都是以人民幣計價的,即投資者要承擔人民幣波動的問題。 翻查過去紀錄,置富在資產增值工作方面相當出息,麗城薈及第一城項目的投資回報率(ROI)分別為20.3%及20%。
當時集團斥資8,000萬元為麗城薈改頭換面,整個工程只花了一年多時間,竣工後獲不少新租戶進駐。 置富第一城的資產增值工程則花1.5億元,成本與嘉湖西座相約。
後者整個資產增值工程將於今年底完成,料投資回報率更可觀。 因可受惠週邊基建,包括已落成的港珠澳大橋、興建中的屯門至赤臘角連接線、 計劃興建的屯門西繞道,以及天水圍、洪水橋和元朗區新落成屋苑。
置富將跑贏泓富
縱觀三隻長和系房託股,置富的資產增值潛力最大,除嘉湖西座外,集團亦計劃為東座升級。
該處毗鄰輕鐵銀座站,方便連接屯元天三區;更擁有天水圍區內唯一一間戲院,日後將集中生活及娛樂層面。跟設有最大超級市場、主打餐飲服務的西座相輔相成。
反觀泓富目前並無大型資產增值項目;滙賢的物業組合亦有一定限制。故置富更具投資價值,相信未來其股價有力再衝高,升幅有望超越泓富。
長和系邊緣分子不宜沾手
長和系財技的確勝人一籌,惟長和系所有股份,卻未必隻隻表現一馬當先。系內部分邊緣股份投資價值較低,現時不宜沾手,投資者要待基本因素明顯轉強時始可以買入。
根據數據顯示,至少有三隻長和系股份表現不似預期,分別是電能實業(00006)、長江生命科技 (00775)及TOM集團。
雖然電能貴為藍籌股,惟集團在2014年將港燈—SS(02638)分拆上市後,基本上電能已經失去提供現金流的主業。
自此以後,集團亦鮮有參與長和系的收購交易,不但局限未來業績增長,也預示其在系內重要性褪色。 電能淪為成為直屬母公司長建的提款機,單計過去兩、三年特別息連同經常性股息,已累派每股26.82元股息,以發行股數約21億股計,合共563億元股息。
當中長建收取超過200億股息;加上年初減持電能約2%股份,套現23.2億元。經過這兩年的豪派之後,電能的手頭現金已所餘無幾。
電能上次派發每股6元特別息除淨後,股價累跌約15%,跑輸長建及恒指。
由於電能旗下的港燈的准許利潤回報率大減20%,早前已經率先預告未來數年的分派將會減少20%,電能因而受累。 電能角色不再重要 市場人士預期,未來長建繼續減持電能;同時電能不會再派特別息,不少在低位買入電能的投資者都相繼沽貨,導致股價難以上揚。
長江生命科技早年在創業板上市,最初主力發展生物科技業務。惟近年開始卻收購澳洲、紐西蘭的葡萄園土地,疊埋心水做地主。
由於長江生命科技做葡萄園地主,屬資本密集行業,故股本回報率(ROE)和資產回報率(ROA)向來偏低,分別僅7%及6.17%。 然而,過去五年純利原地踏步, 處於2.6億元水平,故股價由五年前的0.76元,跌至週五(5月3日)的0.45元。
最後一隻不宜沾手的長和系股票為TOM集團。 TOM在2000年3月於創業板上市,股價最高見15.35元,也是上市以來的歷史高位。本週五收報1.8元,投資者要返回家鄉,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然而,TOM從來不是李嘉誠的科網投資主力,無緣參與投資點石成金的Facebook(美股代號:FB);加上集團的出版業務表現一般,導致過去五年以來大部分年度均見虧損。
由於幾乎連年虧損,其財務狀況錄得負資產。 雖然近年成功入股港產獨角獸、奪得第四張虛擬銀行牌照的WeLab,惟即使後者上市, 相信亦未能協助TOM扭轉負資產情況。
過去十年TOM股價累升340%, 並非因為業績向好所致,而是因為當時經過金融海嘯的劫後餘生, TOM股價跌至偏低的比較基數,才形成股價表現最佳的錯覺。 其實, TOM基本因素長期欠佳, 還是眼看手勿動較為著數。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