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PMI有兩個版本

投資

廣告

要聞:

2012年8月份滙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Purchasing Manager Index)初值,再創九個月新低,令上海證券綜合指數持續尋底。不知讀者有沒有留意,內地每月發表的PMI數據次數既多且密,一時是初值;一時是終值,令人眼花撩亂。事關除滙豐公布的中國製造業PMI外,官方亦有自己的PMI。究竟兩者有甚麼分別?

PMI向來被視為領先經濟指數,統計機構向工廠的採購經理查詢未來一個月對製造業的看法,並編制成指數,用以量度製造業會否增加生產、增聘人手及採購更多原材料。內地現時有兩個PMI數據廣為市場引用,分別是由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及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名義發布的中國採購經理指數(下稱官方PMI),以及由滙豐銀行發布、由研究機構Markit負責編制的滙豐中國製造業PMI(下稱滙豐PMI)。惟兩個PMI走勢頗有分別。官方PMI於2012年7月月仍守在50分界線之上;滙豐PMI則創下自2012年1月起九個月新低。

坊間解讀各師各法

有這樣的分別,是由於兩個指數採集樣本對象並不相同。官方PMI以全國820家大中型製造業廠商作為樣本;滙豐PMI只向420家偏向出口型的中小企採購經理發出問卷。由於外圍經濟疲弱,這樣就解釋了為何滙豐PMI屢創新低。此外,兩個PMI所收集的數據亦不一樣,官方PMI是從12方面量度製造業的生產活動。當中包括生產量、產品訂貨量、現有訂貨、出口訂貨、購進價格、原材料庫存、進口、從業人員、供應商配送時間、採購量、產成品庫存及原材料訂貨提前時間等。至於滙豐PMI,則只集中在五方面採集意見。值得一提的是,坊間對PMI的解讀亦各師各法。PMI數值50為製造業的盛衰分界線,50以上代表經濟體系處於擴張階段,因為需要採購更多東西;相反,數值在50以下則表示經濟收縮。坊間普偏認為,PMI數值愈高愈好;愈低則愈差。惟根據前外資銀行中國區經濟師解釋,數據不能作此解讀。該經濟師指出正確的解讀方法,應是當PMI數值由50以上跌至50以下,代表經濟前景由旺轉淡;若由50以下升至50以上,則代表廠家對未來一個月看法由看淡轉成看好。如果一直維持50以上,只代表接受訪問廠家對前景的看法仍感樂觀。為免扭曲PMI數據,編制PMI的機構會盡量向相同的訪問對象詢問意見,亦會保持抽樣公司是相若的經濟規模。總括而言,PMI是領先經濟指數,投資者可以率先了解經濟的變化。其中反映中小企製造業的滙豐PMI已進入收縮期,相信內地經濟復甦路仍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