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元人民幣起家 柳傳志帶領聯想成為國際化大企業 | 名人視野 | 富豪智慧
當提起柳傳志時,最顯著的標簽並非財富,而是代表了內地改革開放時代的拓荒者。
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裏,柳傳志帶領聯想從一家國有小型作坊,變成一家具有卓越品牌價值的國際化大企業,帶出了一個優秀的團隊,培養了一批年輕的企業家。
他曾在接受訪問時說過:「創業者能不能變為企業家,就是你還有沒有更高的追求。企業家和創業者的不同就在於此,企業家要不停地有追求,還要能經得住擊打。」這句話其實是他自己創業生涯的真實寫照。
遭受委屈愈多愈成功
1984年對於柳傳志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內地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六年,但人們依然生活在計劃經濟時代。
當時40歲的柳傳志,還在中科院計算所外部設備研究室作關於磁記錄電路的研究,月薪78元人民幣,全家七口人擠在一間12平方米的屋子裏。
早在1980年,他已接觸到海外關於磁記錄電路研究的優秀成果,這讓柳傳志異常苦悶,他可以忍受清貧,但不能忍受碌碌無為、虛度時光。
1984年10月,柳傳志和11位同事在北京中關村科學院計算所的傳達室裏,創辦了聯想公司的前身。
選擇了創業後,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柳傳志不得不放低身段,去和基層工商管理人員打交道,為了一張審批報表,不得不接受年輕辦事員難看的臉色和難聽的斥責。
即便如此,柳傳志還是選擇不回頭地走下去。
柳傳志曾經對接班人楊元慶說:「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許多委屈。而一個人愈是成功,所遭受的委屈也愈多。
要使自己的生命獲得價值,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讓它們揪緊你的心靈。要學會一笑置之,要學會超然待之,要學會轉化勢能。智者懂得隱忍,原諒周圍那些人,讓我們在寬容中壯大」。
嚴格杜絕裙帶關係
柳傳志當年在聯想曾定下了這樣的規矩:不許員工帶子女進公司,不管其子女是學甚麽專業、是不是人才、是不是優秀,全都不能進聯想。
然而,中國是個處處講究「關係」的地方,社會上有不少大的客戶及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都會推薦相關人士的子女或認識的人到公司裏來。對於這種社會風氣,聯想如何處理?
首先,要對有「關係」的應聘者進行筆試,筆試通過後需要三個副總裁同時簽字,顯示此人並非任何一個人的私人關係,才能作為一個特殊情況進到公司裏來。
柳傳志不會把與他特別親近的人放在公司的重要位置,或者是做事不公平,他追求的是公平公正的原則,這一點也體現在他對接班人楊元慶的態度上。
一方面,他全力支持楊元慶施展抱負;另一方面,又多次當眾嚴厲批評楊元慶,讓楊元慶委屈痛哭。
柳傳志著名「房屋論」
柳傳志在企業管理方面,有個著名的比喻:「房屋論」。
像搭建樓房一樣,最上端的「屋頂」部分是運行層面,包括研發策略、銷售策略、降低成本策略等諸多方面;最底層的「地基」部分,是企業機制和企業文化層面。
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
軍校畢業的柳傳志認為,管理企業跟帶兵打仗有很多共通點。聯想之所以能夠成功,固然與運行層面以及管理流程方面的出色表現分不開,但關鍵還是 「地基」打得好,打地基的要訣就是「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
所謂「建班子」,實質上就是群策群力,不能單靠企業領導者一個人的智慧;另外,要提高領導者的威信。
所謂「定戰略」,就是要解決「制定長遠目標,決定分幾個階段達到目標,當前的目標是甚麽,選甚麽道路到達,行進中要不要調整方向」這幾大問題。
所謂「帶隊伍」,即是怎樣用好的文化和激勵方式帶動員工,怎樣用組織架構和規章制度有序管理,怎樣選拔和培養人才。
毅然復出扭轉乾坤
2005年5月,聯想大膽收購國際科技巨頭IBM的個人電腦(PC)業務,但很快陷入困境,時任集團董事長的楊元慶應付這樣的巨大挑戰時,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2009年9月,柳傳志宣布復出,出任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轉任集團行政總裁。
柳傳志當時一針見血地指出,造成聯想的危機,金融風暴的影響只是次要因素,真正因素是聯想自身在管理和企業文化上出了大問題。
因為自從聯想併購IBM的PC業務後,商業環境和團隊都發生了劇變,最關鍵的是,公司的治理結構發生了改變。
過去是單一大股東為主的董事會,現在是一個國際的董事會。
用柳傳志的說法,過去「打仗」的方法要在新的環境下調整,重新搭建領導班子,塑造企業文化。他的復出力轉乾坤,將聯想拉出低谷,迎來高速增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