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消息未必突發 瑞信出事助攻短線|傅允軒
上週一美股開市前,瑞信盤前下跌6%,雖然筆者不認為這個就是瑞信的終極底部,但卻向朋友甲指,低位追沽並非一個好的選項。
筆者以2008年雷曼爆煲為例,當年傳出有投行出事的消息後,市場就似今天的瑞信股價一樣先試低位,但卻並非直線下跌,因為市場很快就轉炒美國聯邦儲備局救市消息而狂抽。
雖然歷史不一定會百分百的重演,但其實瑞信及主要歐洲銀行股的股價,早在9月中旬已開始崩跌。若以瑞信週一的低位計,比對9月20日已跌了三成,壞消息正好給予淡友大戶平倉食餬的機會,散戶此時入場追沽並不明智。
突發消息未必突發
一間公司的爆煲不會突如其來,反而應該醞釀多時,早就被人偷步炒作也不出奇。
所以每當筆者收到這類「可以預知的突發消息」,通常第一個反應是「詐唔知」,更甚者更會反向操作,因為壞消息的出現,正好給予內幕人士買貨平倉的機會。
以進階的陰謀論來看,有時候出現壞消息,更是由偷步者放料爆出,好讓自己在別人追沽時以靚價平淡倉。
今次瑞信在爆出壞消息後,一樣構成短線助攻,連帶全球股市都在炒聯儲局放慢加息。
不過壞消息始終是壞消息,當淡倉被挾乾之後,如果市場的基本因素沒有扭轉,股價在未來某個時候又會再次穿底。
以今次瑞信的事件為例,筆者相信瑞信面對的問題,其實不少銀行也正在面對,畢竟環球局勢在短時間內劇變如斯,分別只是外界對那些銀行的了解程度有多深而已。
這就是問題所在,當投資者分不清「邊隻係鬼」時,都會傾向先沽為快,實行「無事當有事」來處理。然後那些被「無事當有事」看待的銀行股,沽下沽下就發展成「無事變有事」。
情形就如2008年雷曼爆煲後,香港東亞銀行(00023)所面對的情況一樣。
緊盯美匯指數支持位
故筆者當時對朋友甲的忠告是:「唔好沽住」,而非「唔好沽」,問題在於時間,而非方向。
以歐洲銀行股的長線走勢來看,筆者根本不會沾手,就算以相近的走勢作比較,還有其他更好選擇,例如英鎊就是一例。
畢竟英鎊出事,最低限度會有英國央行出手相助;而一旦某某銀行出事,外間的緩助意向卻是未知之數。
至於現價應否造好英鎊?又是另一個話題,鎊匯在9月26日跌創新低,其後幾天時間已經彈逾一成,50天線出現阻力,博反彈的吸引力已不如前。
美匯指數日線圖示,28日的單日轉向,令原先的升勢呈「尖頂」回落形態;10月4日的低位109.88,已成十分重要的好淡分水嶺。
美匯指數目前仍守穩上升趨勢,不過如果市場對銀行股爆煲的疑慮加深,進一步炒作聯儲減慢加息步伐,支持也非沒有失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