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潛力新興行業 網紅愈做愈有
KOL KOOL打做網紅行業
Ztoa Group行政總裁鄧國健(Kenny)為客戶構思各式市場推廣方案,近年不少客戶期望透過KOL進行推廣,因而開展相關業務,冀能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
Kenny與拍檔創辦KOOL酷網紅有限公司,斥資約150萬元,於年半前關始建構網絡平台;其後再投資逾200萬元, 開設實體店舖,實行線上到線下 (Online to Offline,O2O) 策略。
KOOL不是藝人管理公司,旗下沒有與任何KOL簽約, 而是營運一個網上平台,方便KOL與企業的推廣工作配對。
KOOL現時集合了逾600名KOL,他們來自不同界別, 除大眾口味的美容、旅遊、飲食外,連冷門的體育、IT及投資也有。
由兼職變全職
Kenny說:「這些KOL擁有數千或10,000多20,000名『粉絲』,或者稱為micro influencer,粉絲數目不多,但有一定受眾,可以協助企業推廣,不過企業沒有這樣的資源去物色他們。」
擁有facebook專頁的人都可在KOOL登記,瀏覽不同企業提供的工作,遇有合適的可以競投,經企業篩選後,便可獲得相關工作。
KOOL近期才關始向企業宣傳,仍在起步階段,每月約有八至十份工作讓KOL競投,每份酬金介乎數百至數千元, 平台便從中抽取15%至20%的佣金。
KOOL正在構思不同的方案,形成多贏局面,近期邀請KOL推廣某食店的火鍋,KOL試食後,在個人專頁發帖,介紹相關資訊,同時發放優惠給「粉絲」。
「這樣做的話,商戶無需以大幅減價吸引顧客,KOL及KOOL均可收取合理費用,而消費者又享有優惠,各方都可得益。」
商戶應視KOL為宣傳推廣渠道,而不是銷售渠道;消費者固然知道是廣告,但因可享優惠,也不會介意這種模式。
此外,企業可透過KOOL銷售新產品,從而測試市場反應,先向KOL派發產品,讓他們發帖介紹,同時以優惠價銷售相關產品,有興趣的「粉絲」可到KOOL購買產品。
KOOL在D2 Place設有KOOL Kitchen,實用面積逾3,000平方呎,平日是餐廳,實質可供KOL在此舉行各式活動,包括影相或直播,日後可讓「粉絲」在此購買產品。
KOOL將於2018年1月推出KOOL Mall,於網上銷售各式產品;另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開設pop up store,同樣是銷售產品。
現時KOL暫未能稱是一種職業,大部分人都是以自由工作的形式擔任,KOOL希望能夠培育KOL成為職業,從而發展成為一個行業。
「假設每件工作酬勞1,000多2,000元,一個月做十單的話,每月收入可達10,000多至20,000元,等同於一份正職人工,KOL便可依賴KOOL成為全職,就像Uber協助司機一樣。」
KOOL將於明年3月與城市大學合作,推出關於KOL的課程,教導人們成為KOL的方法,也為市場推廣人員建議揀選KOL的準則。
「KOL就像以前的word of mouth『口碑』,本身是一個傳播媒體,絕對不會式微,反而在科技影響之下,只會愈來愈盛行,而且將是一個規模龐大的行業。」 Kenny說。
成為KOL三部曲
KOOL市場總監/共同創辦人謝雅櫻(Inky)本身是旅遊界別的KOL,她原本在貿易及製造公司擔任市場推廣經理,五年前期望事業有突破,毅然辭去工作,嘗試不同機會,最初擔任婚禮司儀訓練口才,因而接觸到幕前工作。
Inky發覺自己對幕前的創作工作很有興趣,本身又喜歡一個人背包旅行,經常在電視節目、大學大專講座,分享深度遊心得。
Inky 說:「最初只是想分享旅遊經歷,聚集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完全沒有刻意想做KOL,後來才開始用心經營社交媒體,吸納粉絲,現時仍在努力。」
Inky 指出,任何人都可以做KOL,不過若果有心做,先要依從以下三部曲。
建立個人品牌形象
先發掘自己的興趣或專長,很多人都在社交平台表演才藝,但這只屬於擴展式,未夠深度。
Inky指出,要作垂直式發展,深入探討這門興趣,在帖子內容上下工夫,除了文字,還要考慮愈趨流行的短片,這種形式較上面提到的擴展式KOL更能長久維持。
選定平台
社交媒體各有不同受眾,確定自己興趣或專長後,考慮希望接觸的對象去選擇平台,包括facebook、IG、snapchat等。
用心經營
定時發佈內容,與粉絲保持互動,採納中肯意見,在內容上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