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體育股集體跳水 數據證明市場重回阿迪達斯懷抱 網民不再受「愛國營銷」:打著愛國的旗號騙錢

國內體育股集體跳水 數據證明市場重回阿迪達斯懷抱 網民不再落搭「愛國營銷」:打著愛國的旗號騙錢

投資

廣告

早前中國掀起「新疆棉」事件,情緒高漲之下,讓一眾國內運動品牌被追捧。不過事隔一段時間後,數據顯示出大家已經慢慢捨棄國貨,重投Nike、Adidas懷抱。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中新社

網民:某品牌4年來賣同款拖鞋 卻每年瘋狂加價

在國內同胞踴躍支持下,國產運動品牌被追捧。但很快亦有網民發現,部分國貨品牌在當紅期間,一直默默加價。

有網友表示:「一雙拖鞋2018年的時候買,正價129元;2019年打折,99元買了一雙;2021年還是這雙拖鞋,卻賣199元。」

這樣不以技術改變和產品創新為主,借著行業熱度的加價,暫時贏得了生意,卻留不住人心。

從數據看來,2021年第三季以來,國內運動品牌的終端銷售額,環比增速出現了下滑。

國內體育股集體跳水 數據證明市場重回阿迪達斯懷抱 網民不再受「愛國營銷」:打著愛國的旗號騙錢
(圖片來源:洞見數據研究院)

留不住人心,市場表現也自然出現反轉。如下圖,2021第三季以來,各品牌一改此前的上漲趨勢,集體跳水。

國內體育股集體跳水 數據證明悄悄重回阿迪達斯懷抱 網民:最討厭李寧愛國營銷、貴得要死
(圖片來源:Tradingview)

海外品牌銷售額跌幅收窄

據數據顯示,今年4至9月,國內品牌的整體銷量同比增長放緩,而海外品牌銷售額的同比降幅則見收窄。

這意味著,拋開事件風潮影響,消費者對運服產品的消費,還是看重產品本身的質量。而Nike、Adidas作為行業龍頭,以其品牌影響力,要因一次事件被抹殺幾乎是「不可能任務」。

而縱觀Nike、Adidas的發展史可知,其多次危機時刻,也都是憑借產品力通關的。

例如,Nike在90年代初也曾經陷入困境,和Reebok競爭失利,以及喬丹退役等影響,品牌增長遭遇瓶頸。

之後,通過持續升級Air氣墊技術,接連推出Airsole、AirMax、ZoomAir等相關產品,產品銷售力大幅增強,收入也一路上升。

國貨之光銜頭能延續下去嗎?

產品水平的差距,也直接影響到各品牌的價值。

舉個例子,2013年,Adidas Boost 技術採用TPU或E-TPU材料。2017年李寧與巴斯夫合作推出DriveFoam,使用特殊TPU做發泡原材料;同年,安踏推出A-FLASHFOAM,運用TPU與EVA的混合材料發泡。

大同小異的技術,國內品牌足足遲了4年。

目前來說,國內品牌很難與海外品牌抗衡。這就解釋了,為何將估值「錨」切換至產品後,國內品牌股價為何下跌。

那麼國內品牌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加大力度研究嗎?

從數據上來看,2014年之前李寧的研發投入佔比,遠高於安踏和特步,也因此目前的產品表現更好。

但2020年開始,李寧的研發佔比不僅下降,且低於營銷投入佔比,重心轉移偏向設計,這就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訊號。

國內體育股集體跳水 數據證明市場重回阿迪達斯懷抱 網民不再受「愛國營銷」:打著愛國的旗號騙錢
(圖片來源:中新社)

網民:打著愛國情懷騙錢

最慘的是,國內網民似乎已經對「愛國情懷」不再受落,更直言李寧賺錢「吃相難看」:

國內體育股集體跳水 數據證明市場重回阿迪達斯懷抱 網民不再受「愛國營銷」:打著愛國的旗號騙錢
(圖片來源:內媒討論區截圖)
國內體育股集體跳水 數據證明市場重回阿迪達斯懷抱 網民不再受「愛國營銷」:打著愛國的旗號騙錢
(圖片來源:內媒討論區截圖)
國內體育股集體跳水 數據證明市場重回阿迪達斯懷抱 網民不再受「愛國營銷」:打著愛國的旗號騙錢
(圖片來源:內媒討論區截圖)
國內體育股集體跳水 數據證明市場重回阿迪達斯懷抱 網民不再受「愛國營銷」:打著愛國的旗號騙錢
(圖片來源:內媒討論區截圖)
國內體育股集體跳水 數據證明市場重回阿迪達斯懷抱 網民不再受「愛國營銷」:打著愛國的旗號騙錢
(圖片來源:內媒討論區截圖)
國內體育股集體跳水 數據證明市場重回阿迪達斯懷抱 網民不再受「愛國營銷」:打著愛國的旗號騙錢
(圖片來源:內媒討論區截圖)
國內體育股集體跳水 數據證明市場重回阿迪達斯懷抱 網民不再受「愛國營銷」:打著愛國的旗號騙錢
(圖片來源:內媒討論區截圖)
國內體育股集體跳水 數據證明市場重回阿迪達斯懷抱 網民不再受「愛國營銷」:打著愛國的旗號騙錢
(圖片來源:內媒討論區截圖)
國內體育股集體跳水 數據證明市場重回阿迪達斯懷抱 網民不再受「愛國營銷」:打著愛國的旗號騙錢
(圖片來源:內媒討論區截圖)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