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7項秘訣戰勝通脹 內附股神10大持倉
撰文:經一編輯部| 圖片:巴菲特股東會、Unsplash
顯然,2021年,消費者價格指數曾上漲了4.2%,是自2008年以來的最大漲幅,加上經濟開始從疫情中復蘇,價格大幅上漲可期。這都讓投資者感到不安,有人甚至懷疑市場是否會回到通脹達兩位數的時代⋯⋯應該怎樣「接受」通脹呢?巴菲特曾經給出6項建議,以對抗「通貨膨脹的危險」。
1. 投資資金需求低的優質企業
長期以來,巴菲特一直主張投資及擁有那些「業務資本可以換來高回報的企業」。
面臨通貨膨脹的時期,能夠維持盈利、而資本需求低的企業,顯然應該比需要以更高的價格,投資更多資金的企業,其表現來得更好。
對此,股神巴菲特曾將通脹帶來的挑戰形容為「跑上向下的自動電梯」(running up a down escalator),甚具阻力,也要付出比平常多的努力才可以投資成功。
2. 投資通脹時可提價的企業
2010 年,巴菲特對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說:「評估一家企業的唯一最重要的決定是『定價能力』。若你有能力提高價格,而不會將業務輸給競爭對手,那麼你就有一個非常好的生意。」
的確,高定價能力公司如果可以將通脹帶來的高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往往都可以在不損失業務的情況下,持續令公司業務表現出色,其中如必需品、醫療及科技等板塊的股票都是佼佼者。
3.留意國庫通脹保值證券(TIPS)
國庫通脹保值證券(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TIPS),又稱通脹保值證券。
TIPS 為與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掛鈎的債券,由美國財政部於1997年起發行,目前紙資產規模達70億美元以上。
巴菲特表示,TIPS 每年向投資者支付兩次固定派息,但本金金額會根據消費者物價指數衡量的通脹進行調整。在通脹期間,這也是不妨可以留意的資產。
4. 避開傳統債券
2020 年,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寫道:「如今債券已不再適合了。」他解釋, 由於利率仍徘徊在歷史低點,債券投資者將在通脹環境受到更大風險。
因為未來通脹水平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令債券的避險作用下降,對利率增長的敏感度也大不如前,無法抵抗通脹環境。
5. 限制你的慾望
2004 年,巴菲特的投資旗艦巴郡曾經被問到如何應對高通脹時期,當時巴菲特與公司副董事長查理芒格都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擔心通脹的一個很好的防禦措施,就是你的生活中沒有太多愚蠢的需求。」
意思是,你要控制對消費品的需求,同時請考慮更定時地計算你的費用,養成良好預算習慣,不要為通脹所帶來的支出問題而徒增煩惱。
6. 避開黃金、比特幣?
不少投資者會視黃金、比特幣等商品為抗通脹資產之一。對此,巴菲特則選擇避開、不投資於兩者,巴菲特曾分享對黃金的一個擔憂。
2011 年,巴菲特指出黃金不能帶來有效盈利,不像公司股票、房地產、甚至農田那樣,可以為股東帶來「生產性」的收入、紅利、甚至食物。
「如果你永遠擁有一盎司黃金,那麼你最終仍將擁有一安士。」
至於加密貨幣如比特幣,有人認為這是「數字版的黃金」,但巴菲特同時對此抱持高度懷疑的態度。2019 年,他向 CNBC 宣稱:
「比特幣根本沒有獨特的價值,它不會產生任何東西。你可以整天盯著它看,不會有『小比特幣』或類似的東西出現。基本上,這是一種錯覺。」
7. 改善溝通能力能至少增加身家50%
巴菲特曾在Michael Hood拍攝的短片中,給予畢業生以下建議:「有一個簡單的方法能讓你的身家財富至少比現在增加50%,那就是精進溝通能力,包括書寫和口說能力……如果你不能溝通,就好像是在黑暗中向女孩眨眼睛,什麼事都不會發生。你也許擁有全世界的智慧,但你必須要能夠傳送出去,傳遞就是溝通。」
股神最新10大持倉
以下為巴郡·哈薩威於2022年3月31日公佈的持股比率。
公司 | 股票代號 | 3月31日公佈持股數量 | 3月31日公佈持倉比率 |
蘋果 | AAPL | 890,923,410 | 42.79% |
美國银行 | BAC | 1,010,100,606 | 11.45% |
美國運通 | AXP | 151,610,700 | 7.80% |
雪佛龍股份有限公司 | CVX | 159,178,117 | 7.13% |
可口可樂 | KO | 400,000,000 | 6.82% |
卡夫亨氏公司 | KHC | 325,634,818 | 3.53% |
MOODYS CORP | MCO | 24,669,778 | 2.29% |
西方石油公司 | OXY | 136,373,000 | 2.13% |
美國合眾銀行 | USB | 126,417,887 | 2.15% |
動視暴雪 | ATVI | 64,315,222 | 1.42% |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