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大牛市又開始 Amazon「假新聞」未阻Bitcoin升勢 多項指標力證神秘金主掃貨
價格上升其實有原因,首先Tesla(美股代號:TSLA)首席執行官Elon Musk在7月下旬表示,對用於開採比特幣的可再生能源數量進行盡職調查,市場見狀,認為Tesla有機會重新接受比特幣作為支付方式。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但真正推比特幣上42,000美元,是一則關於亞馬遜(Amazon,美股代號:AMZN)的消息,在上週一(26日),英國媒體City A.M.引述消息人士報道,指亞馬遜最快將在今年開放使用比特幣付款。
消息人士稱,自2019年以來,亞馬遜一直在研究採用加密貨幣的計劃,甚至可能推出自家加密貨幣,以更多回饋獎勵作為誘因,吸引消費者使用亞馬遜自家虛擬幣購物。
這項消息看似真實,原因是亞馬遜早前公開招募數碼貨幣與區塊鏈產品主管,提高了這個消息的可信度。
假消息擋不到放量升勢
由於可信度高,當消息傳出後,引發上週一比特幣價格大升,一度衝破40,000美元大關,創6月中旬以來新高。其後,亞馬遜官方否認了傳聞,比特幣價格立即回吐至40,000美元以下;惟翌日仍上升,一直上升至上週六的42,000美元水平(見圖表一)。
對此,加密貨幣對沖基金Exo Alpha的合伙人Elie Le Rest指,由於機構投資人一直處於觀望狀態,以等待一個建倉的機會,因此預期市場走勢將會延續下去。他認為,如此驚人的變化便是由大型買方所推動,而這些買方,普遍是從5月底比特幣崩盤後,就一直等待趨勢出現的機構投資人。
上週一前,比特幣價格已連升六日,是3月的大牛市以來的首次。理論上,在連日收陽的情況下,如此大的假新聞是一個利淡消息,足以讓比特幣價格再度下插至30,000美元的水平以下,目前的情況卻出現了「訊價背馳」,即壞消息卻上升的現象,反映可能有大戶正在收集。
GBTC負溢價收窄
比特幣信托基金(Grayscale Bitcoin Trust,美股代號:GBTC)在上週二(27日)裂口高開,反映市場對基金的需求突然大增。關鍵是該基金對比特幣單日的負溢價出現大減至負5.77%。
其實在2020年,GBTC的溢價常達20%至30%,反映投資者願意以較高價錢買入這隻信託基金。惟自加拿大三隻比特幣交易所買賣基金(ETF)面世後,搶去了GBTC不少需求,以致GBTC在2021年2月起出現負溢價,顯示需求下降,使Grayscale持續買入比特幣的能力折損,引發的連鎖反應可影響比特幣及GBTC的升勢。
消息「假唔晒」?
因此,亞馬遜的消息可能未必全假,至少當日買入的大戶,甚至是知情者看好後續發展。事實上,細看亞馬遜發言人否認的說法,確實難免令人有想像空間。當時發言人指仍在探索這種方式對客戶購物體驗會是甚麼樣子,並提到:
「儘管我們對該領域感興趣,但關於我們對加密貨幣的具體計劃,所引發的猜測並不真實。」(Notwithstanding our interest in the space, the speculation that has ensued around our specific plans for cryptocurrencies is not true.)
在英文的原話,發言人提到的是「我們的具體計劃」(our specific plans),換句話說,亞馬遜其實確有針對加密貨幣的具體計劃,只是並非如傳聞所言,在今年開放使用比特幣付款。
順藤摸瓜推論下去,如果電商平台用比特幣定價,對客戶一定不是甚麼好體驗,畢竟加密貨幣的價格向來波動極大,對買賣雙方來說,並不是好的交易方法。
但如果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只是用作付款的媒介,商品價格仍以傳統美元定價,就有一定的可行性,當中PayPal和Visa早就是由商家以美元定價,但以比特幣完成交易,只要雙方都建立對應交易端點即可。
唯一的缺點是加密貨幣支付需兩次轉換,這些轉換都需要礦工投入算力處理,因此Tesla開放用戶以比特幣付款後,又因為這轉換過程消耗過多能源暫停。
但是這些交易,如果透過加密貨幣結算的優點在於快速,而且毋須經過金融機構處理。
換言之,如果亞馬遜利用加密貨幣結算,一路以來金融機構收取的交易手續費,就會變成亞馬遜獲利。
而且,亞馬遜之前兩次招募區塊鏈與加密貨幣高階人才的消息是真的,擅於突破傳統的亞馬遜,經營如此龐大的跨國電商平台時,肯定對銀行體系有許多不滿。
似乎市場仍然憧憬亞馬遜下一步行動,因此在連日來的回吐,比特幣仍然在38,000美元左右有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據Glassnode數據顯示,約有11.2%的流通量,在29,000至38,000萬美元區間被買入。截至上週一,已有超過210萬枚比特幣「蟹貨」得以鬆綁,並恢復了盈利狀態,意味著其後的上升沽壓會逐步減少。而且,在此段升浪起頭之前,可能有大量比特幣被趁低吸納。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