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NTech股價升到大行懷疑人生!狂升3倍未識停 係時候收割?
撰文:經一編輯部| 圖片:iStock
總部設於德國緬恩斯(Mainz)的BioNTech,由Ugur Sahin及其妻子Ozlem Tureci,於2008年共同創立。
兩人均為土耳其移民後裔,Sahin父親於二戰後移居德國,在福特車廠當外籍勞工;而 Tureci父親是一位醫生。
Sahin於科隆大學(University of Cologne)醫科畢業,之後到薩蘭大學附屬醫院(Saarland University Hospital)任教,結識了當時的醫科生Tureci。
兩人志趣相投,均醉心於醫療科學,尤其是腫瘤學研究。兩人的研發成就獲得德國著名投資者Struengmann孖生兄弟垂青,2001年出資支持,成立了生物科技公司Ganymed,開發癌症抗體。
2008年成立BioNTech,目標訂得更遠大,要為不同癌症患者度身訂造新一代免疫療法。而Ganymed其後以12.8億歐元代價,出售於日本藥廠安斯泰來(Astellas)。
BioNTech成立以來,一直主力做研發,尤其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上。
Sahin認為不同癌症患者的腫瘤細胞有其獨特遺傳記號,故不能千篇一律使用單一療法,應先分析腫瘤細胞的基因排序,再製造相應mRNA刺激人體免疫系統,達致最佳治療效果。
搶推疫苗 業績扭虧為盈
雖然成立以來,一直未有產品推出,但新藥管道已相當豐富,且有不少國際級藥廠及金主資助研發,如微軟(Microsoft,美股代號:MSFT)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旗下基金便出資最多1億美元,研發利用mRNA技術製造愛滋病及結核病疫苗。
去年初,全球爆發新冠疫情;BioNTech臨危受命放下大部分癌症新藥研究,全力研發新冠疫苗,而所採用正是其強項mRNA技術。
Sahin將研發稱之為「光速計劃」(Project Lightspeed),由去年1月新冠病毒的基因排序向公眾公布,BioNTech迅即找來輝瑞(Pfizer,美股代號:PFE) 和復星醫藥(02196) 為合作夥伴,並進行大規模臨床測試,疫苗由零到推出市場應用,僅用了十個多月。
成績不單只令業界紛紛拍案叫絕,更加奠定了mRNA免疫療法的王者地位;並為深耕逾10年的BioNTech,帶來一桶又一桶金。
復必泰疫苗於去年12月初,在英國率先獲得緊急應用批准,推出市場不足一個月,全球訂單量驚人,令BioNTech去年業績扭虧為盈,賺1,519萬歐元;而去年首三季實際仍蝕3.51億歐元。
今年首季,疫苗的貢獻更見明顯。
截至3月底止,集團第一季收入20.48億歐元,按年大升近73倍,去年同期僅得2,770萬歐元;期內大賺11.28億歐元,去年同蝕5,340萬歐元。
截至今年5月6日止, BioNTech已供應全球4.5億劑疫苗,已簽訂今年內付運的訂單量約18億劑。
為應付龐大需求,公司已將今年疫苗產能目標,由原先25億劑調高至30億劑。而按目前已接的18億劑單量計,估算BioNTech應佔收入達124億歐元。
財政方面,手頭現金達8.91億歐元。資金充裕,BioNTech已提升今年研發開支預算到7.5億至8.5億歐元,以擴充及加快新藥管道發展,尤其癌症免疫療法。
去年參與疫苗競賽的藥廠不下百間,成功率先跑出的BioNTech名利雙收。
其股價於今年6月初曾經創出252.78美元新高,雖然之後走勢稍作回調,但計落過去半年及一年升幅仍分別高達一倍及三倍。
BioNTech累積龐大升幅,自然惹來質疑聲音。
研究機構Redburn Partners指出,縱使管理層調高展望預測,惟市場已充分反映;認為合理值僅146美元(見圖表),故現價已完全偏離,建議「沽售」。
券商Bryan, Garnier & Co.對BioNTech同樣有保留,認為即使全球對疫苗需求殷切;加上未來很大機會要接種加強劑,需求量有一定保障。
但現時估值來說,BioNTech再上升空間有限,所以將評級由「買入」降至「中性」,目標價206美元。
競爭升溫無礙先行優勢
除有大行唱淡之外,另一個令投資市場對BioNTech開始猶豫的原因,是疫苗競賽中落後的對手,研發已相繼步入衝線階段,意味市場將會有更多疫苗選擇。BioNTech可否繼續一枝獨秀成為疑問。
加皇資本相信,全球新冠疫苗於2022年有機會出現供過於求。不過,基於BioNTech是市場先行者;加上其疫苗保護效果較佳,未來幾年應可維持競爭優勢。
Canaccord Genuity則指出,BioNTech為應付不斷增加的訂單,正評估需要隨時進一步調整產能,包括在新興市場籌建新生產設施。
更值得留意是,強勁的現金流令BioNTech處於極佳位置,可全力推進旗下新藥管道的研發進程,尤其多項癌症免疫療法。
鑒於對其經營前景樂觀,故將目標價由130美元大幅上調至240美元,維持「買入」評級。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