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酷熱天氣因比特幣「挖礦」加劇?譚新強:幣圈不環保 難持續發展 與全球暖化形成極大矛盾

投資

廣告

比特幣價格近日其中一次大跌,主因是馬斯克宣布,不再接受使用比特幣付款,幣價應聲下跌超過8%。馬斯克認為,比特幣的挖礦行為非常耗能和不環保,製造大量碳排放。但事實上,比特幣是「故意」耗能的。

譚新強相信,Tesla作出這個決定,肯定是受到不少公眾壓力,指摘其自相矛盾,一方面號稱致力環保、發展電動車;另一方面,又鼓勵用戶使用非常耗能的虛幣。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新傳媒資料室圖片、Unsplash

比特幣模仿黃金

比特幣被譽為「數碼黃金」並非朝夕之事,由此幣誕生之時,創辦人已開始部署,向這個目標邁進。

譚新強指出比特幣主要模仿黃金的稀有性,故意運用加密技術,開出一個愈來愈困難的數學難題「挖礦」,即所謂「Proof of Work」,藉此模仿採挖黃金的困難和成本,並設有2,100萬枚總供應量上限。

「愈來愈多人發現,比特幣的挖礦行為非常耗能,近乎是個不可持續的發展。」

他續稱,現今擁有和使用比特幣和其他虛幣最多只有數千萬人,即不到全球人口1%。惟研究顯示,「挖礦」耗電量,已等同全球金融系統耗電量的10%。

他又補充,虛幣用途仍然有限,每天交易頻率不到傳統金融系統的0.1%;如果虛幣繼續增長,而耗電量不能大幅度降低,幣圈難以持續發展,更與阻止全球暖化這個目標,形成極大衝突和矛盾。

除馬斯克外,Twitter行政總裁Jack Dorsey亦支持發展虛擬貨幣,並認為比特幣可以幫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進而阻止全球變暖。

惟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顯示,比特幣使用大量電腦計算的「挖礦」行為,每年消耗約121百萬兆瓦時,耗電量比肩阿根廷,足以供劍橋大學長達688年使用。

譚新強稱,支持虛幣發展的不乏聰明人,Ark Invest和Square共同發表了一份白皮書,試圖說服投資者,「挖礦」行為是對發展環保和推進再生能源有利的。

Ark Invest「有計」?

Ark Invest和Square 4月指出,比特幣「挖礦」有望令可再生能源更加普及。Ark Invest行政總裁Cathie Wood說,這份報告「刺破了比特幣『挖礦』破壞環境的神話」。

譚新強總結,該白皮書有兩個主要論點。

其一,他指出,報告在沒有提供足夠科學證據之下,宣稱太陽能已經成為全球最便宜的發電方法,所以發展挖礦反而增加電力需求,變相鼓勵興建太陽能發電站,加快太陽能發電發展。

他反駁:

「我也很希望這論點是真的,但明顯邏輯上極有問題,以及缺乏科學證據。」

根據去年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IRENA)發表的報告,在可再生能源發電之中,最便宜的發電方法是水力發電(見圖表三)。

連日酷熱天氣因比特幣「挖礦」加劇?譚新強:幣圈不環保 難持續發展 與全球暖化形成極大矛盾

譚新強分享自身十多年投資太陽能所得的經驗,指出白皮書提出的建議的確將太陽能發電成本大幅降低,在某些陽光充沛、但電費高昂地區,光伏發電成本確有可能已低於煤炭火電,但絕非全球所有地方皆是。

他引述微軟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近日估計,光伏發電的平均成本仍比火電略高約15%,這與該白皮書提到的太陽能發電成本不同;最終可能只會興建更多新的火電廠,碳排放大增。

Ark Invest和Square這個論點一出,即惹來學界和業界批評。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哈斯商學院研究能源市場的資深教授Lucas Davis回應指,該白皮書誇大了比特幣的作用。

Lucas Davis道:「我不相信比特幣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也不認為它是『關鍵性技術』。加州、歐洲和世界各地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大增,但這不是由比特幣驅動。」

其二,該白皮書有另一個「更聰明」建議。報告指出再生能源的一個實際問題:太陽能和風能發電不穩定,而電池儲能成本仍太高,不能「用盡」整個電網,故經常出現「電網堵塞」(grid congestion)的情況。

譬如,晚間風大,但電力需求偏低,所以電網實行限電政策,不願冒風險購風能發出來的電。

在德國,甚至會出現以負電價把過剩風能發電,賣給聯網的鄰近國家如瑞士和法國。

事實上,電力需求最多是在傍晚,所以日間也有同樣情況出現,中午時間光伏發電量太大,電網亦會拒絕購買,造成浪費。

該白皮書建議,既然有這麼多的過剩再生能源發電量,不如賣電用來「挖礦」,既令到虛幣變得更環保,亦有助提升再生能源回報率,加快發電來源轉移速度,一舉兩得。

譚新強亦同意,這個論點較為有說服力,但仍有兩大漏洞。

首先,他認為,轉用過剩再生能源,應先滿足生活,「優先應用過剩再生能源的絕對是為電動車充電,而非為全新和價值模糊的挖礦。」

他重申,大部分「挖礦」仍倚賴化石能源,發展加密貨幣無可避免會增加碳排放,將更難達到每年遞減7%、2050年碳中和的重要目標。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