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實習生做到領港員 人工由逾$1萬變$40萬

職場

廣告

以前「行船」總給人辛苦、 無前途的感覺。不過,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達,現時海員的工作已大為改變。 資深海員指出,業界嚴重缺人,保守估計欠缺數萬名海員,而海員有良好的晉升梯階,轉職機會亦不少,年輕人不妨考慮投身這個行業。

 

為慶祝香港回歸20週年,香港航運界邀請大連海事大學實習船育鯤輪訪港,並且開放給香港市民參觀。 育鯤輪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專用遠洋實習船,設有多媒體教室、圖書室、醫務室、健身房等教學和活動場所等,該船定員236人,其中196人為在船上學習的實習生。

 

實習生穿上整齊的制服,顯得威風凜凜。 業界人手短缺 現時在港註冊的遠洋貨輪共有逾2,000艘,每艘約需20名海員,保守估計,需要人手約50,000名,若計及輪更可達70,000名。

 

香港海員工會主席李志偉說:「現職的香港海員只有180多名,新入行的年輕人很少,大部分是50至60歲、接近退休的人。」

 

曾經「行船」數十年的李志偉指出,這個行業出現嚴重斷層,近年政府及業界開始較為積極招攬人手,但供應仍然相當有限。 海員的入職條件是必須完成海事訓練學校的課程,據悉每年名額僅60個,完全無助解決業界人手短缺的問題。

 

不但遠洋貨輪需要人手,並且政府機構如海事處及消防署;私人機構如渡輪公司也有需求;除海上工作人員,後勤辦公室的職位,都無法聘請足夠人手,業務完全是「嗌救命」。

 

「行船」以往給人辛苦的印象,只有讀書不成的人才會做,被認為是次等行業。不過,近年輪船公司不斷投放資源,改善工作環境,並且提升福利,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

李志偉年輕時家境貧困,中學還未畢業,17歲便入行, 當時做Office Boy月薪僅數十元,而「行船」則達150元。 為了改善生活環境,結果做了數十年,由實習生晉升至船長。 李志偉憶述,當時一艘船約20多名員工,通常三至六人住一間房,現時大多是獨立房間。

 

最重要的是,機械自動化取代人手,海員的體力勞動較以往大幅減少,故現時也有女性擔任海員。 此外,以前貨輪行走全世界,現時物流業發達,分為不同區域,貨輪毋須奔走多個城市,海員逗留在船上工作的時間縮短不少。

 

「我最長試過離開香港五年,現時根本不會發生,因為現時貨輪公司強制船員休息,每次出行不能長於11個月,實際上最多九個月左右就換人。」

有機會做領港員

不過,長時間在外工作始終不利結識異性及成家立室,李志偉認為剛畢業的年輕人在這個行業工作十年,屆時不過30歲出頭,再考慮終身大事也未遲。

 

「以前我們將海員當作終生職業,現時的年輕人想法完全不同,大多是過渡性質,工作五、六年後便上岸,在陸地工作。」 初入職的海員實習生,計及貨輪公司和政府資助,月薪逾10,000元,相比於保安或零售銷售員相去不遠。

 

不過,工作五至六年後,海員月薪可逼近70,000元;日後晉升至船長,月薪可達80,000至10萬元,收入可媲美醫生、律師。 即使中途轉至海事處或消防署,每月收入可達50,000元;進入私人船公司工作,月薪也有30,000至40,000元。

曾任船長或高級船員的海員,日後有機會成為領港會的領港員,為某些貨輪抵港及離港時引路,現時香港共有108名領港員。 據悉,領港員原本只限於擁有船長資格的人擔任,惟近年海員人手短缺,合資格人士數目減少,故若有空缺時,擁有「大副」資格的也有機會出任。

 

領港會由香港海事處監管,數目嚴格限制,只有現役領港員退出,才有機會填補空缺,並不是考試或其他途徑可以晉身,就像教車師傅一樣。 李志偉說:「每艘貨輪進入香港水域,都要繳交一筆費用,這筆費用扣除行政成本及其他支出,餘下款項成為領港會的收入,每名領港員可因應分紅機制獲取,月薪可超過40萬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