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息

議息逼近 市場預期低息持續 唔加息不代表股市長升不跌 聯儲局真正目的是…

投資

廣告

議息逼近,此前,19,000億美元的財政政策引發通脹預期,鮑威爾和聯儲局官員除了先後發表安撫言論外,似乎無動於衷。而且,鮑威爾既沒有談及市場期待的收益率曲線控制(YCC), 看起來聯儲局正在「放任」美債利率上行。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中新社

又不救市,而且不提通脹風險,市場因此認為聯儲局會加息「收水」,並在股、債兩市大幅拋售。

但問題,通脹是否真的會來臨?而聯儲局繼續淡化通脹風險但放任美債利率上行,又是否真的想加息?

事實上,在本輪財政刺激的力度和方式,可說是前所未有,聯儲局擴表亦超過前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規模空前的政策刺激後,通脹風險很難忽視。

美國經濟的確恢復

疫情以來,美國國會已經批准的四輪財政刺激規模分別為22,000億、4,800億、9,000億和19,000億美元,合計約55,000億美元(遠高於金融危機時期兩輪刺激合計9,550億美元),其中居民直接補貼和失業救助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

而聯儲局資產負債表亦擴大了33,000億美元左右,遠高出前三輪量化寬鬆合計23,000億美元的規模。

而且美國經濟的確在上行過程中,首先可從居民槓桿率看到。

居民資產負債表健康,財富和收入不降反增,消費恢復彈性相當強。

相比2008年金融海嘯,當年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和次貸危機擴散,導致居民部門不得不經歷「漫長」的被動去槓桿,因此嚴重制約消費。

但近月美國政府直接補貼居民部門,居民可支配收入反而高於疫情前,因此消費比生產率先反彈,零售和批發商的存貨持續下降。另外,「水浸」同時讓股價在過去一年不斷創新高,居民財富亦大幅增值,槓桿週期展開。

第二點是就業改善速度極快。疫情衝擊下,本輪失業率在短短兩個月就達到峰值,並且在十個月內從14.8%迅速回落至6.2%。

如果比較2008年的金融海嘯,今次的失業率可說是極速恢復。

服務業、休閒酒店和教育是失業重災區,集中大量臨時性失業,疫情防控放鬆、經濟加速復甦、企業招聘回暖,失業率下行速度進一步加快,從而可能導致聯儲局對經濟前景預測更加樂觀。

相關文章:債息又升 股市反彈無力 一文看清國債收益率如何打沉科技股

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表示,美國國債孳息率大幅上升引起他的注意,但不認為走勢失去秩序,亦不認為會將長期利率推高至聯儲局需要採取強而有力的行動。他重申,目前政策立場恰當。
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表示,美國國債孳息率大幅上升引起他的注意,但不認為走勢失去秩序,亦不認為會將長期利率推高至聯儲局需要採取強而有力的行動。他重申,目前政策立場恰當。

美債利率變相令市場降溫

聯儲局向來會在經濟過熱時加息,希望為市場降溫,即使鮑威爾說,在條件未滿足之前,聯儲局不會加息,但市場仍然不能排除聯儲局有意降溫的想法。

其實聯儲局正處於尷尬的局面,說話的模稜兩可也真沒有辦法。

第一,若聯儲局措辭對通脹前景表示擔心,則市場會視態度的轉變,當作對通脹失控確認,而且強化「收水」預期,股債繼續下跌。

第二,若繼續淡化通脹風險但表示對美債上行過快的擔憂,市場會預期聯儲局加碼寬鬆,股債觸底反彈,但這未必是其目標。

第三就是目前的做法,繼續淡化通脹風險,同時放任美債利率上行,但基本面和通脹數據無法證偽。

由此可見,聯儲局可能只是「見步行步」,收斂的講話或表示美國貨幣政策由之前的「放水」,轉為「中性」,並以放任利率上行代替實則的加息,從而實現給資產泡沫降溫,尤其GameShop(美股代號:GME)事件已引起聯儲局關注。
相關文章:債息急升令股市大挫?歷史數據:未來一年股市將會大升 兩類股要重點留意!|力奇

資金沒有走 流至一個板塊

如果無風險利率真的持續上升,據DCF模型,理論上利淡高估值的科技股。

惟另一邊廂,一早大受疫情打擊的舊經濟股反而影響不大,原因是要跌的早就跌至低殘,最少估值合理,在恢復加上財政政策的旋律下,相關行業的收益大為有利。

根據《巴倫週刊》引述美國銀行的數據顯示,上週投資者向股票基金投入了220億美元,目前基金經理的投資組合中現金只佔3.8%,說明基金經理正在將大部分資金投向股市。

數據顯示,約有60億美元流入美國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和共同基金,其餘資金流向了新興市場,但有25億美元流出科技成長股。

與科技股的暴跌形成對比的是,受益於收益率上升和經濟復甦前景的股票表現強勁,金融股股價走勢尤其搶眼,OP Bancorp (美股代號:OPBK)、Broadway Financial Corp. (美股代號:BYFC)漲10%、Great Elm Capital Corp. (美股代號:GECC),以及金融ETF Financial Select Sector SPDR Fund (美股代號:XLF),本週都錄得漲幅。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