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只係為賺錢 齋講理論搵唔到食
為甚麼有這情況呢?除了理論與實際有不同外,另一重要原因,是由於絕大部分經濟學的理論,都會假設人是理性的,但這個假設不止令事實出現偏差,更令事實變得完全不同,這就是理論與事實兩回事的原因。
例如當價格下跌時,即是愈來愈平,理論上會是愈多人買入,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理論,若果市場是冷靜理性的,的確會有愈平愈多人買的結果。
情緒化的市場
在現實裡,卻沒有一個市場是理性的,這以投資市場最明顯。市場經常情緒化,更久不久市場出現極不理性的情緒。貪婪、恐懼,已成了市場的一部分,這與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大為不同,造成與理論不同的結果。
在投資市場裡,當股價下跌,股票更便宜時,人們卻因這股下跌而產生恐懼情緒。由於擔心這股會再跌,因而變得不理智,選擇在更平的價位沽出股票。這是個別事件嗎?並不是,因為在理性與情緒之間,較影響當刻決定的是情緒,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這樣的,所以造成愈跌愈賣,愈貴愈買的情況。
在理論層面,人類會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這同樣假設人是理性。當股價下跌,持貨者若沽出就會蝕錢,就算他明知這股質素不佳,之後仍會下跌,他都不會沽出,原因是不想帶來虧損數字。這行為並非令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明顯是不理性的行為,但人就是這樣,而投資市場裡,有大部分人都如此,而這亦是散戶在投資市場輸多贏少的原因。
人類根本不理性
正正由於人類存有不理性,因此以理論去分析市況常有錯誤。當股價上升時,股價影響人的情緒,令人以為這股會繼續升,就算這股已比之前貴都會買入,而這就會令需求增加,股價就會再一步上升,之後又影響人的情緒,在整個過程中,完全看不到理性的成份。
由於人的不理性,令投資市場經常出現偏離合理價的情況,而由於人的情緒化,市況波動亦是必然的事,因為他們並非是理性的方法去衡量資產價格,而是情緒化等因素而去決定,故造成這結果。
不過反過來說,由於大部分人不理性,而這種不理性的行為令他們虧損。因此,只要我們理性投資,不止獲得原來的回報,更會獲得因別人虧損而得的利潤,這樣我們的利益最大化。
編按:龔成是於公屋長大的80後青年,畢業後於銀行從事投資相關工作,雖然月薪僅萬多元,但因為理財及投資有道,只花五年時間,於28歲已累積到100萬元資產,目前淨流動資產有數百萬元。著有暢銷書《80後百萬富翁》、《80後2百萬富翁》及《財務自由行》,並出任創富課程導師。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80shing
個人網站:https://80shing.skx.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