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真正大時代 三千億成交破紀錄 港股闖三萬關
北│水│定│價
北水洶湧南下,港股升不停!滬深港股通淨買額昨再錄創新高吸資,至265.9億元,買額連沽額合共990.7億元同創互聯互通開車以來新高,推高主板成交額急升至3,016億元,為史上最高,帶動恒生指數最多飆近千點逼三萬大關。惟在重大關口門前,市場對後市走向有分歧,有分析員認為大市估值已不吸引,再升空間有限;但基金經理則指市場正兌現2015年4月「港股大時代」時的北水大舉南下憧憬,並相信只是牛市起步,恒指有可能衝至三萬三。
恒指昨高見29,848點,大升986點,跟三萬大關只有152點的數步之遙,收市報29,642點,仍漲779點或2.7%至20個月高,連升4個交易日累漲1,407點;國企股指數則升2.4%,至11,734點;恒生科技指數則再破頂報9,374點,大升258點或2.8%。昨整體上升股份超過1,200隻,有7隻藍籌破頂,包括騰訊控股(700)、美團(3690)、友邦保險(1299)、港交所(388)、藥明生物(2269)、安踏體育(2020)和舜宇光學(2382)。
相反在內地再爆新冠肺炎疫情下,A股則逆向走低,上證綜合指數收市挫0.8%,報3,566點,深圳成分指數及創業板分別走低1.7%及2.1%。
港股昨單日屠熊248隻,包括146隻恒指熊證。法興證券上市產品銷售部副總裁蔡秀虹表示,昨日熊證牛證均有資金流入,但在套利因素下仍以熊證佔多,熊證街貨收回重倉區已上移至30,500點水平,而牛證街貨收回區則較遠價,在28,500點水平;另外焦點股份的認購證吸資漸減,部分資金轉向次線股份博追落後,包括蒙牛乳業(2319)、石藥集團(1093)及領展(823)等。
港股通買額 連續兩日佔逾20%
北水買額連續兩日穩佔港股成交兩成,掌控一定定價權。昨滬深港股通買額合共628.3億元,佔主板成交額21%,至於沽額則有362.4億元。騰訊及港交所繼續成為內地投資者的掃貨目標,昨分別錄48.6億元及33.2億元淨吸資,當中港交所歷史性突破500元大關,高見525元,收市升3.9%,報501元,連升5日累漲11.3%。另外同錄巨額吸資的美團及小米集團(1810),昨齊齊漲半成,多隻北水愛股韁脫式連日向上衝,舜宇光學、思摩爾國際(6969)、中國飛鶴(6186)、九毛九(9922)及心動公司(2400)等等,全線創上市新高。
「6年前等緊嘅嘢 依家發生緊」
基金經理、豐盛融資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相信,今次牛市只是起步,不敢亂估頂,旗下基金仍滿倉昨未有套現,只部分換馬落後股,並減持A股增持港股。他解釋指,目前港股「大陸佬控制大局」,北水南下是炒作AH股差價收窄,且愈來愈多內地基金加入追貨,「6年前(2015年港股大時代)大家等緊嘅嘢,依家發生緊,當年假嘅都可以升咁多,但依家係真嘅。」他因而不排除恒指會可衝至32,000點至33,000點水平。
事實上近日中港股漸向兩邊走,AH股差價持續見收窄,恒生滬深港通AH股溢價指數昨跌1.4%,至133.86,相當於A股較H股仍有33.86%溢價,惟指數在10月中起已反覆向下走,差價累計已收窄一成。另外內地媒體有報道指,內地今年發行的新基金中,半數以上產品將港股納入投資範圍,部分投資比例高達50%,而截至周一共有1,638隻公募基金可通過滬深港股通投資港股。
大市估值高 分析倡追落後
不過,招銀國際研究部策略師蘇沛豐表示,目前港股2021年預測市盈率(PE)已達13.5倍,為近10年高位,倘單以估值看,相信再升空間有限,惟由於大市動力強加上北水帶動,估計短線仍會超買再上,建議投資者留意落後板塊如內險、券商及內房等。在北水流入速度較預期快下,他不排除會因而引發大行目標重估潮,但該行暫仍維持3萬點目標。目前各大行的今年恒指目標,普遍介乎29,000點至32,000點水平。
港鐵去年最多蝕50億 主業虧11億
港鐵(066)再發盈利預警,公布截至去年底止全年股東應佔淨虧損約48億元(為介乎46億至50億元的估計虧損範圍的中間數),而截至2019年底全年純利為119億元。按分部業績看,去年港鐵經常性業務由盈轉虧11億元,投資物業組合重估虧損亦轉蝕92億元,但物業發展業務利潤減1.8%,至55億元。
港鐵表示,正如早前公布,業績走低主要受累持續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和整體經濟環境惡化,對本港及其他地方經常性業務造成重大不利影響;另外,截至去年底止年度投資物業組合重估虧損,期內綜合損益表中就沙田至中環綫項目作14億元的撥備。
另外,該股指,自從新冠肺炎於去年1月底爆發後,令乘客量大幅下跌,至13.1億人次,按年減31.5%。港鐵昨收報45.25元,升1.5%或0.65元,成交額2.5億元。
資料來源:AM730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