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藥格價專家GoodRx 靠為客慳錢上市
撰文:經一編輯部 |圖片:Getty Images
GoodRx創立於2011年,始創人之一的Doug Hirsch於雅虎(Yahoo!)工作達十年,屬開國功臣之一,之後到Facebook(美股代號:FB)出任產品副總裁一職。
處方藥價猶如海鮮價
創立GoodRx源於親身體驗,他曾經到藥房出示處方購買藥物,但藥物價錢令他咋舌,隨即跑往其他藥房格價,希望找到價錢較相宜的處方藥。
因為這次買藥的經歷,令他意識到處方藥價格有如「海鮮價」,藥房與藥房之間差距甚大。 為求對處方藥格價了解更多,他在網上進行地毯式搜尋,並向所屬保險公司查詢,結果都是無功而回。 事實上,大部分美國人都有相同經歷,對處方藥如何定價一無所知兼且無所適從。 Doug Hirsch便將其經歷與兩名友人Scott Marlette及Trevor Bezdek分享。Scott Marlette同樣曾於Facebook工作;而Trevor Bezdek曾創立Tryarc及Biowire,是一位軟件企業家。 之後三人四出找尋業內專家,如醫生、藥業及保險企業行政人員,進一步了解處方藥市場的運作,尤其定價方面。
與此同時,深入研究藥物折扣,成功建立一個處方藥格價資料庫。雖然初期只涵蓋一些較普及的處方藥,但已成功吸引傳媒注意;經廣泛報道後,網頁瀏覽量大幅急升,反映他們已成功撃中市場需求。
由格價拓展至遠程醫療
GoodRx與大型連鎖藥業集團建立合作夥伴關伴,包括沃爾瑪(Walmart,美股代號:WMT)、CVS(美股代號:CVS)、Target(美股代號:TGT)、Walgreens(美股代號:WBA)及Kroger(美股代號:KR)等,同時與美國最大的藥物福利管理機構Express Scripts和Caremark,以及製藥廠等合作,為用家即時在全國超過70,000間藥房當中找到最相宜的藥品。
在GoodRx網頁或應用程式當中,輸入處方藥名及郵政編碼,便會顯示出藥品價格地圖,用戶可根據所需而決定在那間藥房購買,而用家可透過入會節省更多。 GoodRx於2019年收購HeyDoctor,將業務拓展至遠程醫療服務。
今年再推出GoodRx Telehealth Marketplace,藉此引入第三方醫療服務供應商,將領域進一步伸延。 集團於上市前再下一城,以6,010萬美元收購Scriptcycle;該公司主要為零售連鎖集團提供處方藥管理服務。 發展至今,GoodRx已不單只為用戶提供處方藥最佳價格,服務覆蓋遠程醫療診斷、藥物送遞、化驗服務、疾病控制和管理,以及專業健康護理及藥物資訊等。
由成立以來,成功為美國人節省超過200億美元處方藥開支。 截至今年6月底止每月活躍買家440萬人,按年上升26%。GoodRx連續三年來,是美國最多人下載的醫藥應用程式。2019年商品成交金額(GMV)高達25億美元。 市場需求殷切,從GoodRx近年業績便可見一斑。 公司於2016年收入不足1億美元,之後以高速增長;2019年達3.88億美元,按年增加55.5%,期間複合年均增長率達57%。今年上半年收入2.56億美元,按年上升48.1%。 公司於2016年錄得純利891萬美元,2017至19年純利分別為2,877萬、4,379萬及6,604萬美元。今年上半年純利5,468萬美元,按年上升75.2%,相當於每股攤薄盈利15美仙。
上市首日大升53%
另在過去四年,集團經調整經營現金溢利分別為3,000萬、6,295萬、1.27億及1.59億美元。 今年上半年經調整經營現金溢利1.01億美元,按年上升35.7%。經調整經營現金溢利率方面,2019年為41.1%,今年上半年收窄1.7個百分點,至39.4%。 GoodRx於今年8月,向美國證交會提交上市申請,原計劃以每股作價24至28美元,發售3,461萬股;當中1,119萬股屬股東舊股,故公司實際集資金額為7.72億美元。
有別於其他科網公司,由於GoodRx早於2016年已有錢賺,加上具高增長前景,招股反應相當熱烈,股份發售價最終以33美元落墨,高出原先招股範圍。 GoodRx於9月23日在納斯達克首日掛牌,表現未有令捧場客失望,全日收報50.5美元,較定價大幅高出53%,令公司市值升上194億美元。市場反應奇佳,包銷商隨即悉數行使519萬股超額認購權,令公司額外籌得1.71億美元。
美國處方藥市場規模達5,240億美元;正急速發展的遠程醫療服務亦達2,500億美元,對集團而言,擴展空間仍然相當龐大;加上已搶佔先機,故不難理解為何獲得投資市場追捧。
延伸閱讀:梵蒂岡被揭發挪用50億捐款豪賭大量結構性產品 教宗方濟各微言:將盈利建於別人的失敗之上是不道德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