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與摩根推新基金類別 助投資者平衡風險
中銀香港個人數字金融產品部副總經理梁淑怡(Shirley Leung)及摩根資產管理香港行政總裁暨香港基金及機構業務總監吳家俐(Elisa Ng)表示,許多亞洲央行在低通脹環境下持續放鬆貨幣政策,使得在本地市場,特別是東協市場的長期投資,成為一種具吸引力的策略。

固定收益資產有望跑贏現金
她們又稱,隨著減息,現金收益率的吸引力降低,投資者應考慮配置資金於較穩定的資產,如股票、高息股票及債券等。
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基金經理彭逸升指出:「如果排除中國房地產,亞洲高收益債券的息差比美國高收益債券高出130個基點,亞洲高收益債券(不包括中國房地產)的估值,仍然相對具有吸引力。」
過去幾年全球大多數地區都進入減息週期,現金的收益率亦因此吸引力相對地減退。
吳家俐提及:「根據歷史數據來看,美國經濟的『軟著陸』和貨幣政策的放鬆,往往有助於股票和固定收益資產的表現,這些資產有望跑贏現金。」
她更稱如果投資者希望繼續追求收益,就需要考慮投資一些相對封閉的資產,「我們相信,這些資產有潛力在全球經濟的持續成長中表現出色。」
梁淑怡表示:「在波動性較高的市場環境下,投資者愈傾向於尋求穩定且可預測的收益來源,並視固定收益類產品為應對市場週期及平衡風險的策略之一。另外,投資者進入不同人生階段,便會有不同的理財目標。但都重視未來的財富規劃及建立持續穩定現金流收入來應付日常支出、子女教育及退休規劃等各種所需。」
她更指出,去年中銀客戶認購收息基金的金額按年上升近1.2倍,是市場對具備定期收益特性的資產配置,需求顯著提升的證據。

合作推出新基金類別
就此之際,中銀香港和摩根資產管理看準時機,合作發行「亞洲總收益債券基金」及「全方位入息基金」的新類別「資息月派股份」,並由中銀香港獨家銷售,獨家有效期由2月24日至5月24日。
梁淑怡為新類別仔細解釋特點:「有別於現有的派息政策,新的「資息月派」類別旨在每月派息,讓投資者可以將收益與資本轉換成現金。投資組合經理,將設定一個預定的百分比,根據每單位的淨資產值來發放股息,而該百分比與基金的收益或資本增值無關。
這兩項基金都是以收益為投資目標之一,並致力在較波動的環境下管理風險,為尋求較高收益機會的投資者提供多一個選擇。」
是次相關的兩款基金其實表現都相當穩定,「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基金」主要(至少70%)投資於亞洲美元信貸、本地貨幣債券及可換股債券等範疇,並將有限度投資於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項目,爭取具競爭力的總回報,並透過積極管理貨幣及存續期來應對不同市況,為投資者提供吸引收益機遇。
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基金過去12個月的平均年化派息率為7%,過去12個月最高的一次派息為7.12% ;而摩根全方位入息基金平均年化派息率為7.1%,過去12個月最高的一次派息為7.35% 。
彭逸升觀察到亞洲信用指數(JACI)的市場資本總額,發現發行者的債券發行量隨著時間逐漸減少,而債券的到期日卻持續延長。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國債(UST)的融資利率高於當地利率。
換句話說,發行者可能因為美國國債的高利率而減少了債券的發行數量,同時選擇延長債券的到期日,這反映出市場對資金成本和風險的考量。
BBB級或跑贏A級IG債券
因此,彭逸升表示:「發行人更傾向於在本地市場進行再融資,而非發行美元債券,成為推動債券市場的技術性因素。」相比起「A」級或更高評級的投資級(IG)債券,他認為投資於「BBB」級別的IG債券,更容易在市場獲得更好的回報。
被問到看好甚麼板塊時,彭逸升就看好印度公用事業和再生能源證券,認為其成長前景強勁。
他又稱「我們也看好亞太地區的不同國家銀行的AT1債券,因為這些債券的贖回激勵措施明顯高於其他地區,收益率也頗具吸引力。」另外,他一直看好受內地旅遊業支撐的印度公用事業。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