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商機無限 Beyond Meat概念十足
撰文:經一編輯部| 圖片:iStock
創辦人Ethan Brown為一名素食者。年幼時,由於父親購入農場經營乳製品生意,令他每逢周末便有機會接觸農場內各式各樣的動物,同時亦產生疑問,為何要靠食肉來攝取蛋白質? 2009年,他決定為自己的問題找出答案,創立Beyond Meat,研究從植物中創造出肉類,目標是令人造肉成為人類攝取蛋白質的來源。 獲蓋茨及里安納度入股 公司的經營概念獲不少城中名人看好,包括微軟(Microsoft)創辦人蓋茨及荷里活巨星里安納度狄卡比奧(Leonardo DiCaprio),早於其上市前已入股成為股東。 其他股東還有麥當勞前行政總裁Don Thompson、創投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以及Twitter創辦人Ev Williams旗下Obvious Ventures等。 美國最大肉食生產商Tyson Foods原本亦持有股權,但因自行發展人造肉業務,而在Beyond Meat上市前售股離場。
2016年,Whole Foods率先銷售Beyond Meat產品,不單止為產品打開零售市場大門,由於產品暢銷,其他零售商亦爭相入貨。 市場看好人造肉市場潛力,即使Beyond Meat去年招股時仍未錄得盈利,反應仍極為踴躍。 招股定價範圍由最初19至21美元,上調至23至25美元,最終以上限25美元定價,籌得2.4億美元資金。 去年5月2日首日掛牌,股份收報65.75美元,較定價大升163%,一舉令市值躍升38億美元。
人造肉與素肉大不同
雖然都是來自大豆或其他植物,但人造肉與傳統的素肉絕對大不同。 素肉以大豆、麵粉及麵筋等為原材料,而整個製作過程以物理加工為主。論外觀不似真肉,需靠烹調令其更有肉的觀感及味道。 人造肉所需原料及生產過程均複雜得多,屬化學分離程序。 首先提取植物中的蛋白質分離物,再經過特定溫度及水流環境,令蛋白質分子呈線狀化及纖維化,形成了具有纖維且多孔結構的拉絲蛋白。 為令人造肉的營養價值、口味及外觀更似肉,通常會加入大豆血紅蛋白以及其他維生素。 Beyond Meat製作的漢堡肉Beyond Burger便加入了甜菜提取物,使其充滿豐富「肉汁」,媲美真牛肉。 更重要是脂肪及膽固醇含量可以比真肉低得多,絕對食正現今「有營」飲食文化趨勢。
事實上,目前世界上不少地區,尤其經濟發展成熟的國家,已有徵收糖稅措施,以避免人民過量消耗,增加公營醫療系統壓力。 而不少分析相信,繼糖之後,肉類食品,尤其是紅肉,很大機會成為下一個被徵稅對象。 主因有兩個,其一,是世界衞生組織早年已將紅肉納入對人類致癌可能性較高的類別;更重要是畜牧業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成為溫室效應及全球氣候反常的主因之一。 徵收紅肉稅影響深遠,會否實施相信仍有漫長的爭議。但肯定的是,議題已令市場意識到過度食用紅肉有損健康,對環境亦會構成負面影響;再加上素食人士不斷增加,均刺激市場對人造肉的需求。
次季美國零售收入升近兩倍
觀乎Beyond Meat剛公布的第二季業績,高增長勢頭依然。期內收入1.13億美元,按年增長68.5%,高過市場預期。 雖然期內美國餐飲銷售減少達六成,但零售銷售大升近兩倍,帶動美國市場收入仍大幅增加105.2%,至9,652萬美元;但國際業務則倒退16.8%,至1,681萬美元,主要受餐飲銷售下跌所拖累。 毛利3,365萬美元,上升47.9%;毛利率29.7%,收窄4.1個百分點。 剔除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開支,經調整毛利3,956萬美元,升幅74.4%;經調整毛利率擴闊1.1個百分點,至34.9%。 第二季淨虧損1,020萬美元,相當於每股虧損16美仙,較去年同期收窄33.3%;經調整淨虧損118萬美元,相當於經調整每股攤薄虧損2美仙,大幅收窄60%。 經調整經營現金溢利1,168萬美元,上升69.5%;經調整經營現金溢利率10.3%,提升0.1個百分點。
佳績依然惟大行審慎
縱然Beyond Meat連續四個季度收入好過市場預期,但建議買入的大行不多;很大原因,是上市以來已累積相當升幅,估值變得昂貴。 高盛認為,Beyond Meat次季業績增長主要受零售銷售帶動,抵銷餐飲市場疲弱的不利影響。 由於餐飲市場復甦需時,對集團增長前景構成不明朗,維持「沽售」評級,目標價112美元。 Bernstein亦相信,疫情之下,來自餐飲市場的收入將持續受壓,但鑒於Beyond Meat積極擴展國際業務,長遠有利增長,目標價由118美元上調至133美元。
延伸閲讀:【美股戶口比較2020】邊間買美股「0手續費」?6大港人常用證券行大比拼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