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欠雷軍一個道歉|李聲揚專欄
2024年6月,筆者在公關公司安排下,和小米的管理層(並非雷軍)午飯聚餐,而且還是一對一。套用成龍的那句,「最初我是想拒絕的」,並非筆者小看小米,而是要星期六特地抽空過海;加上筆者的普通話認真普通——結果,午飯吃了幾分鐘後,筆者深感慶幸自己決定出席。這甚至是去年筆者最獲益良多的飯聚,在此再一次多謝小米和公關公司。
小米管理層,對行業和世界,了解得極仔細和敏銳,對於筆者的一些質疑,也早就胸有成竹,詳細解答,完全說服到筆者。筆者後來在Patreon也有寫過小米,可惜就沒有買,不過有些讀者有買入,獲利不錯。
小米象徵了中國強大的製造業能力,絕非是幾十年前的山寨或低科技,而是有能力大規模,以低成本,生產出市場受落的產品。這些重點,講就容易,但無數公司都墮馬。偏偏小米,卻是慣打「逆境波」,每每在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都能夠生存。甚至是整個行業死傷無數,最後只得幾家公司賺錢——小米就是幾家生存者之一。以前想起小米,你想起甚麼?當然是手機。手機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無數公司蝕錢收場。大公司也不例外,多少日本、台灣、南韓、歐洲的手機牌子,全數被淘汰。
最後市場只剩下幾家能生存的公司:除了蘋果,三星外,就是小米。
在家電的市場,也是一樣。和手機不同,家電是相當「舊」的行業,應該絕大多數讀者一出世已有電視機、冷氣機、雪櫃、電飯煲。小米並非做家電起家,在家電界,大把經營多年的大企業,主要是日本和歐洲牌子。但一輪厮殺後,最後誰仍站在台上?小米又是其中之一。
特別留意,小米並非完全靠平取勝。和蘋果手機相比,小米當然便宜,但比小米便宜的內地牌子多的是,卻未能生存。同樣地,小米的家電,也不是最便宜 — 很大程度上,小米靠的是生態圈。不錯,就是複製了蘋果的模式。但為何別人又複製不來?這當然涉及管理層的遠見,以及執行能力。
如今提到小米,大家當然會想到汽車。同樣地,小米汽車也不是靠便宜,但亦能殺出一條血路,當中自有過人之處。
特別留意,不少香港人對內地品牌,有很大偏見。認為「中國的會爆炸」,或者「只懂得抄」——這並非完全無根據。早年的內地品牌,的確良莠不齊,造假和山寨不少,意外也多。可是世界不停演變,汰弱留強,現在仍屹立不倒的牌子,全部身經百戰。
看看電動的例子,小米的汽車,在國外也捧受追捧(比亞廸也是)。當然價錢是一大因素。不少西方企業和政客,認為是中央補貼,造成「不公平競爭」云云。
筆者不打算討論這點,但即使內地品牌有(可能不公平的)價格優勢 — 一個關鍵是:買部車,始終不是買個手機殼般簡單。若性能不好,外觀太差,甚至有危險的話,再便宜都沒有人買,皆因買架車平極有個譜,你還要經常對住。
而小米近一半收入,來自海外。這些消費者不是和中國有親,十分現實,幫襯小米的原因,就只是因為性價比高,產品出色。
如此強大的一間公司,當初卻是絕大多數香港網民的恥笑對象。網民取笑雷軍的英文水平,發布會上只會講一句「Are you Okay?」。小米更一度和前特首林鄭月娥扯上關係,還有一些惡搞的網上小說。
而小米上市最初,股價也真的不爭氣,亦可能是定價太進取(但這對公司是好事!)。小米2018年上市,第一天就跌破招股價,上市一年跌足60%。留意當時股港氣氛不像早幾年般差,如此潛水的大型公司,當然受盡冷嘲熱諷。
雷軍聲稱要讓股東「賺一倍」,也有很多人覺得是「車大炮」。不過2021年,小米股價就真的升到招股價的一倍,可惜之後幾年隨港股下跌。但整體來說,公司股價表現不算失禮,近期就更強勢。小米股價由2022年低位8元,升到現在40元,相當驚人,對比招股價17元,升了一倍多。
小米股價能絕對翻生,原因很簡單:實力。不少人忽視了,小米其實是一間相當賺錢的公司,並非只炒概念,也不是燒錢。同時,公司之前一直處於淨現金狀態,沒有銀行債務,也是多得本業夠強大。
所以,最初批死小米的人,是不是應該檢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