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策略 與時並進 理財

理財策略需要與時並進

理財

廣告

40歲的Johnny任職銷售員,太太32歲,從事文職工作,二人孩子剛出生,現時與70多歲父母同住。他們現時租屋住,隨著孩子出生,他們打算與父母分開兩個單位居住,並入市置業。

雖然正在租屋住,但這個家庭目前擁有共四個住宅單位,全部出租用作製造收入。現時四個物業總值2,300萬元,仍有300萬元按揭,每月為家庭製造租金收入71,500元。
加上Johnny夫婦二人收入及其他金融資產收益,每月家庭收入有20.2萬元。雖然家庭收入豐厚,但每月支出亦不少。
供樓、交租、支付保費、交稅及稅貸還款等,
需要16.1萬元;再加上一家人日常的生活費,其實每月都難有儲蓄,而多了一名孩子後生活費亦可能大增,所以目前收入及支出不變的話,估計現金流將會出現問題。
而且Johnny對目前工作前景感到憂慮,擔心可能會失業,令家庭收入突然減少90,000元;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想買樓改善生活,到時需要支付一筆以百萬元計的首期。

他估計購買兩個細單位需要約1,000萬元,趁目前仍然有收入可以向銀行借貸750萬元,以目前利率及還款30年計算,每月供款約28,000元。
物業以外,他們持有的金融資產包括股票、債券、基金及外幣等約605萬元,另外有70萬元稅貸需要清還,Johnny希望繼續持有這些資產製造被動收入,所以不會考慮賣出。
他想將目前其中一個物業加按套現400萬元,用作支付首期及製造流動現金,因物業是父母名義持有,所以銀行要求的還款期只是六年,每月供款便要60,000元。
假如套現後即時清還稅貸70萬元,雖然需要支付懲罰性收費20,000元,但亦能夠降低支出,應付額外借錢供樓按揭還款,亦可以不用支付租金,似乎現金流問題解決了。他向筆者查詢這做法是否可行,以及能否幫助加快達到財務自由。

Johnny的方法能夠減少租金支出及稅貸還款,但同時增加由加按物業及買樓自住帶來的按揭支出,整體上只能夠達到和現有支出打和。但因為增加貸款而導致家庭風險增加,是一個更進取的做法。
所以筆者向Johnny提議重整現有資產,但是環境變化並非你我能控制;加上物業有老化因素而導致資產隨時間而貶值,所以將絕大部分資金配置在物業上,是一個高風險及對家庭不負責任的做法。

建議沽舊單位套現

筆者建議他不如將現時四個舊單位套現,將其中1,000萬元資金用作購買兩個新單位,而另外的1,000萬元可以用作購買收益資產。
他目前物業租金收益率有3.7%,未計算交稅及管理費等各項支出,相信七除八扣後,只是3%多些;相反,他手上持有的金融資產能夠製造6.1%收益率,如果將剛才所建議的做法而出現的1,000萬元配置在這類資產,每月便能增加51,000元收益;加上現時已有的收益,便有近70,000元被動收入。

由於不用供樓及支付租金,家庭支出大概74,000元,資產重整後的收益已差不多能夠應付需要,就算Johnny不幸失業亦不用擔心。
除此之外,當然亦要考慮足夠的保險保障,基本包括人壽、醫療及危疾,確保計劃不會因個人風險所引起的大額支出,而打亂陣腳。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林昶恆(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