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日產汽車興衰史 「炒消息勿跟車太貼」
日產汽車成立於1933年,為全球著名的汽車製造商之一,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與90年代可謂其全盛時期。
但近年日產的發展進程放緩,特別是於新能源汽車發展著墨甚少,導致日產在這個市場青睞的領域逐步落後於其他競爭手。過去五年,日產股價持續下跌,整體業績亦未見起息。
2019年,日產的前行政總裁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因金融不當操作而被捕,這一役對公司形象造成嚴重損害。
日產仍有一段長路要走
戈恩一手打造的「日產—雷諾—三菱」聯盟雖然曾經幫助日產在全球市場拓荒,但上述事件卻打沉了這一合作的發展願景。
提到電動車,許多讀者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美國的Tesla(美股代號:TSLA)及中國的比亞迪股份(01211)。
筆者認為這些品牌的商業模式較為鮮明:
Tesla主打高科技與創新;比亞迪則以高性價比著稱,而日產似乎仍處於起步階段。要從上述企業搶奪電動車市佔率,日產仍有一段長路要走。
為應對宏觀環境轉變,本田和日產於本年開始合併談判,兩家公司考慮建立控股公司,並共同發展電動車等領域。
參考自由財經的分析,兩者之間的合作並非一蹴而就,兩企早於2023年3月就已簽署了合作備忘錄,且三菱汽車隨後也加入了合作方案。
現階段已見較清晰的發展藍圖:透過成為日本汽車一哥,躋身進環球市場力拼市佔率。
雖然企業合併有望提升日產的營運狀況,但同時亦面臨相應挑戰。
首先,兩家企業的文化和管理方式本就存在差異,且三菱的加入也為這一聯盟增添了更多變數,如何平衡三家企業的利益,達成共識,是合併長遠是否成功的關鍵。
在全球電動車市場,Tesla和比亞迪被視為發展速度最蓬勃的兩家電動車生產商。
鑒於電動車產業仍屬較新穎的投資主題,不少投資者持續憧憬這些企業在成本控制、技術創新等方面的進一步突破。
兩家公司合併後,在新能源技術領域的合作也會成為重要的戰略優勢。日產擁有較強的混合動力技術;而本田在氫燃料電池和電動車技術方面也有不錯的積累。技術融合有望營造一加一大於二的科研及營運效果。
總括而言,日產與本田的合併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但正如筆者過去提及,炒消息勿跟車太貼,尤其在尚未公布官方方案前,冒然投資並非明智之舉。
現階段,投資者應靜待兩家公司公佈具體合併方案,再做後續決策。若合併成功,筆者認為這是日產歷史上的一次重生,並有望於未來的全球汽車市場中擴大版圖。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