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田徹也眼中的量產型人生︳拍賣收藏專欄
最家傳戶曉的莫過於梵高的故事了,這位不善社交的荷蘭人在生時畫作無人問津,生活要依靠弟弟接濟,可謂典型窮畫家。
如今他的作品在藝術市場上卻是億元等級,奈何他卻無福消受。
當然不是每個藝術家都像梵高那樣命運坎坷,最極端的例子莫過於畢加索,這位西班牙大師風流一生,盡享個人藝術創作帶來的一切名與利。
為何上天要如此厚此薄彼地對待這兩位天才呢?歷史不能倒流,就算梵高遇上了一位心理輔導員,而成功改變性格成為一位樂天派,也不一定就能成功推銷自己的作品給市場。
說到死後才身價倍漲的悲劇故事,筆者則想分享一個來自日本的例子:石田徹也。
香港人最耳熟能詳的日本當代藝術家,應該是草間彌生、奈良美智和村上隆。何解?因為他們都不是窮畫家,亦即是他們一直都能夠在商業市場上,成功出售自己的創作。
至於石田徹也?很遺憾,他的命運跟梵高有點相似,同樣地在生時,無法建立一個能夠持續支持個人發展的市場。
畫作僅100多件
石田徹也生於1973年,去世時只有31歲,死於火車意外。他留下來的作品不多,大小油畫加上紙上作品,也就不過100多件。
他的畫中的人都像被淘空了靈魂的軀殼,冰冷無情,更有點像商店櫥窗展示內的假人。
而可憐的主角們,在不同的畫中都失去了自主權,他們成為超級市場內的運輸系統、電車上的貨物、牆壁上的鐵架、辦公室中的人型座椅、快餐店中被餵食的量產型模型。
筆者還記得第一次看到石田的作品時,那種既激動又沉重的心情。石田自美術大學畢業後,日本剛經歷了經濟泡沫爆破,開始進入迷失的年代。
石田的畫,深刻地反映了一個年輕藝術家,如何面對一個保守、高壓、刻板、消沉的社會氛圍。主角既像他本人,也像每一個日本人。不是外表上的相似,而是本質和命運的無奈相似。
石田徹也去世後,他的作品才慢慢被大眾關注,他的畫面充滿強大的張力,感嘆生命的平凡和重複性,以「量產型」的社會人造型直接撼動觀眾。
2019年,位於西班牙馬德里著名的蘇菲亞皇后國家藝術館,為石田徹也舉辦大型的回顧展,全面把他的藝術介紹給歐洲的觀眾,證明了他的學術價值。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