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 用途

混合用途發展項目內的「共同擁有」對現有物業擴建的影響

樓市

廣告

發展項目興建公眾設施空間的安排

自八十年代起,港府便透過賣地條款或發展商換地改契時﹐把屬意之公眾設施或休憩空間落實執行。安排方式會因應提出者為政府或發展商而有所不同,例子包括公共通道、天橋隧道、公共車站、公眾停車場、安老院舍、幼兒護理中心等。考慮因素涵蓋:純便民設施抑或可商業營運,是否政府部門所管理的政策設施,估計興建成本於地價所佔比例,設施規模是否具有策略性或地域性意義,再決定會否於地契條款訂明興建規格、施工方法、物料設備、裝修配置、延誤罰則,以及發展商是否需於設施竣工後交回政府,政府會否繳付興建費用,抑或透過地價收益反映。

混合用途發展項目內的「共同擁有」問題

如果設施涉及室內空間,如運輸署所管理的公共運輸交匯處、社會福利署所安排的安老院舍、幼兒護理中心,地契條款會要求以不可分割業權份數形式把該設施轉讓予財政司法團(The Financial Secretary Incorporated),猶如一個物業單位的業主(此處簡稱為混合用途發展項目)。但凡混合用途發展項目經賣散轉讓後,均會產生一定數量的「分權分有」業權人。因為這些業權人是以不可分割業權份數形式持有該發展項目的權責,所以獨佔物業單位以外的權責利益會存在「共同擁有(Co-ownership)」的問題。例如﹐發展商常於大廈公契(Deed of Mutual Covenant)列明其非住宅部份業權轉讓或向政府申請任何改動批準時無須徵得住宅業主同意,但兩者在整個項目內仍存在「共同擁有」的問題,而地政總署已就其他議題說明大廈公契乃發展商跟小業主間的契約,政府並非大廈公契內的立約者,不受此限,僅以批地者執行地契權限。

物業在地擴建 符可持續發展理念

筆者曾處理數宗涉及政府跟發展商,及住宅業主跟非住宅業主就未用盡樓面面積申請擴建(或修改地契)的個案。私人業主間能以市場利益達成共同目標,以獨佔物業單位估值來定立攤分比例,分享成果,但財政司法團由於涉及官僚運作考慮,且非以與其他業權人共同擴建項目作為其職責,所以協商過程會較為複雜。隨著港府以刊憲形式為香港不同年代批出的地契續期,混合用途發展項目的重建、擴建市場誘因將令更多這些未用盡樓面面積的項目被發現,既可為項目資產增值、亦可將擴建收益作為項目的維修保養儲備金,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太古城上月最新放盤叫價是多少?

太古城上月最新放盤叫價大約…各區樓市買賣詳情請看

九龍區有哪些大型屋苑放盤呎價最低?

九龍區不少受歡迎的大型屋苑呎價對比上月都有回落…各區樓市買賣詳情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