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資 券商 金融 資料圖片

港資券商的難處|林子俊專欄

投資

廣告

雖然香港經濟錄得反彈,管理資產規模錄得净流入,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數據也佔據世界全列,照理說香港的金融業應該也獲得受惠。然而,作為金融業的其中一員,筆者近期和部分行家的交流,卻感受不到復甦的氣氛。
港資 券商 金融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從微觀看,根據彭博數據今年4月的報道,過去一年香港一共有200名本地銀行家被裁員,當中包括摩根士丹利和滙豐等大班,部分中資行員工被追回花紅和補貼。證監會持牌代表數目,從高峰接近49,000人,減少至今年6月的47,850人。

再看在港上市的本地券商,耀才證券金融(01428)直至2024年3月為196名,較2023年同期減少10名,較2021年高峰263名減少約25%。

國泰君安國際(01788)直至2023年12月31日員工人數為601名,同比減少24人或約4%,較2021年高峰691人減少13%。互聯網券商中,除了富途之外,大部分都因為轉型而削減了人員規模。

筆者相信員工數目較公司的利潤更能反應行業冷暖,後者也許會因為成本壓縮,投資收益,財務收入等帶來較大差異;但金融公司作為服務業,進退還是靠員工來實現。考慮到政府大力推動家族辦公室及虛擬資產等,也許有部分人才流入了新的產業,筆者希望上述感受只是個人的錯覺。

金融業復甦期未至

無可否認的是,佔比最大的傳統金融業復甦似乎還沒有來到。更加悲觀的是,短期而言這個趨勢還會繼續,在高息環境下,大量的資金流入了定存或投資級別的債券,港股、私募市場債券交易交投持續低迷,靠佣金和服務費(如上市)收益難以改善。

筆者之前也分享過虛擬資產潛力大,但香港監管嚴格批牌慢,難以作為第二增長引擎推動金融業發展。與此同時,本地證券行的經營更加困難。在行家交流中,筆者瞭解到香港政府如外匯基金,基金經理基本都和外資合作,涉及管理資產約12,000億元,以0.43%費率計算,管理費約516億元,相當於耀才2024年財報的淨利潤。

市場話事權在外資手

香港政府今年7月發行的人民幣綠色債,17閒合作方(包括協調、簿記及牽頭行等),有13閒都是外資,至於美元和歐元兩隻綠色債,外資合作方佔比也超過7成。

政府首批發行的代筆化綠色債券合作方,是高盛開發的代筆化平台。更不用說同樣得到萬億元規模的強積金,頭四大全部是外資企業。作為自由競爭的城市,外資憑藉歷史和運營實力佔據市場不應該被干預。

但本地券商的難處是因為愈少規模,就愈難參與到更多的交易,市場話事權也在外資手上。不少本地券商的同行,只希望政府可以在招標的時候更透明以及給他們一個機會,而不是追尋慣例。筆者認為這個請求不過分,但實現恐怕很難。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林子俊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