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揭祕 | 比特幣突破7.2萬美元大關!背後驅動因素是什麼,又有哪些企業是比特幣大户?
CoinShares International研究主管James Butterfill指出,今年迄今約有103億美元流入加密資產,接近2021年全年106億美元的資金流入,也是在那一年,比特幣創下了近6.9萬美元的上一個創紀錄高點。
每週加密資產流入量(以百萬美元計)比特幣的“瘋狂”由哪些因素助推?有分析指出,這一輪比特幣大幅上漲的原因如下:1)美國加息週期見頂有利於提振比特幣的吸引力;2)美國政府財政狀況的惡化,增強比特幣的“避風港”功能;3)比特幣ETFs促進比特幣的需求增加;4)新一輪的“減半”的來臨。另外,昨日刺激比特幣快速突破7萬大關的原因還有,倫敦證券交易所即將接受加密貨幣ETNs的申請,並且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支持向機構投資者提供ETNs。目前,一些業內人士在加密貨幣領域的着眼點,已放在了下月比特幣“減半”後,是否會出現“買預期賣事實”的行情之上。比特幣4月份將迎來新一輪的“減半”,成為推動比特幣加速上漲的重要誘因。目前,比特幣減半預計發生在2024年4月20日。
來源:bitcoinblockhalf“減半”是挖礦獎勵減半,大約每四年發生一次,具體時間取決於比特幣網絡的區塊生成速度。這將減少比特幣的供應量,屆時區塊獎勵將從6.25枚(BTC)降至3.125 枚(BTC)。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一直對比特幣價格有利,在供給減少的預期下,在4月份的“減半”事件之前,交易者紛紛湧入比特幣市場,以期在供應減少價格上漲時獲利。事實上,減半事件都與整個加密市場的牛市週期密切相關。歷史上,每次減半發生後,比特幣價格都在6到12個月迅速上漲,並抵達歷史新高。
減半對比特幣的影響此外,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宣佈,將其對允許交易所上市現貨比特幣ETF期權的審議推遲至4月20日。在加密貨幣投資興趣迅猛增長的背景下,特別是在iShares比特幣ETF(IBIT)資產管理規模創歷史紀錄地超過100億美元后,市場對這一決定高度關注,這或許將成為比特幣的下一個催化劑。哪些概念股有望獲利?從隔夜加密貨幣概念股、現貨ETF走勢可以看出,在比特幣創下歷史新高之際,這些標的卻大相徑庭。其中,全球持有比特幣最多的上市公司MicroStrategy(MSTR.US)再漲超4%;但挖礦股Marathon Digital(MARA.US)、CleanSpark(CLSK.US)、Riot Platforms(RIOT.US)、Bitfarms(BITF.US)、Iris Energy(IREN.US)卻普遍下跌。
這背後的原因或許還是和減半事件有關。在比特幣減半的預期下,比特幣價格和礦業公司之間的這種動態正在成為焦點。因為挖礦所獲得的收入包含區塊獎勵和轉賬手續費兩部分,而同等算力下,減半使得礦工獲得的區塊獎勵下降。但伯恩斯坦的高級分析師Gautam Chhugani則認為,對於追求長期收益的投資者來説,與直投比特幣相比,選擇投資比特幣礦商的股票可能是更加明智的策略。雖然短期內礦商表現不及比特幣自身,但考慮到其盈利潛力及市場估值增長前景,礦商股票長期價值顯現。隨着比特幣減半事件的臨近,礦商將迎來增長的春天,尤其是在減半之後的一年中投資回報率將大幅提升。而對於比特幣投資者來説,減半發生後,比特幣區塊獎勵下降為此前的二分之一,比特幣的發行速度也下降到原本的一半。這可能使得比特幣價格顯著上漲,同時促進整個加密市場的交易活動。作為全球持有比特幣最多的上市公司MicroStrategy(MSTR.US)今年來累計上升超135%,2023年以來股價累計升近10倍。據統計,該公司持有比特幣總量達到20.5萬枚,這也是其這一輪大幅上升的重要推動力。
MicroStrategy首席執行官Michael Saylor表示,比特幣將在4月份迎來新一輪的“減半”,這意味着每天只有450個新的比特幣進入市場,而目前為900個。為了滿足投資者的需求,比特幣的價格將不得不調整。只要市場上的需求超過每天450個比特幣,就沒有任何催化劑可以推動這一資產下跌。不過,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隨着越來越多的加密資產走入個人投資者交易端口,這個市場雖然逐漸走向成熟,但是風險仍然要遠高於傳統金融市場。自比特幣問世以來,價格一路大起大落,暴漲暴跌是常態,市場面臨的多重風險不容忽視。
牛友們,
你們看好比特幣的發展趨勢嗎?
你擁有哪些概念股?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
編輯/Somer風險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賓的觀點,都有其特定立場,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以上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