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 資料圖片

利率調整期策略 回歸固定收益市場

投資

廣告

美國減息時間未定,在當前全球經濟復甦的背景下,投資者面臨一個關鍵問題:如何在利率調整的不確定性中尋找安全且穩健的投資管道。富蘭克林鄧普頓亞太區總監Tariq Ahmad在接受訪問時稱,固定收益市場在這一轉折點上提供了獨特的機遇,而投資者需要採取明智的策略來利用這些機會。

全球經濟面臨許多挑戰和不確定性。作為「超級選舉年」,超過40個國家將進入選舉週期,這一系列的政治活動無疑增加了地緣政治風險,成為投資者需要特別關注的焦點。

此外,美國預計將進入減息週期,這項貨幣政策轉變,也為全球經濟前景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

0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資金流入長短債市場

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鮑威爾週三(3月6日)表示,從目前的情況看,美國經濟有可能實現「軟著陸」,陷入衰退的風險很小。

但他指,鑒於無法確保降低通脹會取得進一步進展,目前仍未清楚聯儲局何時可以減息,以支持目前的經濟擴張。

他續指,預計通脹率將回落,經濟將繼續增長,若情況屬實,未來幾年大幅減息將是合適。

在這樣的背景下,Tariq Ahmad認為,固定收益資產不僅可以為投資者提供下行保護,同時也能夠創造收入和良好的回報率。

短期和長期資產都是值得關注的領域,而對於尋求避險解決方案的投資人而言,固定收益市場尤其值得考慮。

隨頑固通脹逐漸消退,Tariq Ahmad預計,聯儲局正在實現其雙重目標,即追求最大就業和價格穩定的經濟目標,「投資者現在應該期待一個更輕鬆的市場週期。」

2023年因面對利率上升,市場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因素,投資者傾向於風險規避,導致大量資金流向了較優質的現金工具和貨幣市場工具。

但是,歷史數據表明,當美國結束加息週期時,對固定收益資產而言,往往代表著長期買入的好時機。

過去四輪加息週期的觀察,美國債券在聯儲局進行最後一次加息後的一年與三年期間,其回報率均超過持有現金的回報。

事實上,現在已有不少資金,流入固定資產市場。

根據美銀全球公司與EPFR的數據,截至週三(2月28日),全球投資者已將1,130億美元投入債券基金。

這個數字約是流入貨幣市場賬戶2,340億美元的一半,但遠高於流入股票基金的840億美元。

「我們認為信貸市場將表現良好,曲線具有吸引力,提供了滾動收益和收入機會。此外,高收益債券和私人債務機會仍然存在。在私人債務領域,重要的是要選擇那些具有良好、強大的結構的公司進行投資。」

Tariq Ahmad強調,固定收益資產,特別是短期和長期債券,提供了保護和收入產生的雙重優勢。

「投資者應該關注短期、長期資產。就機會而言,股票也有一些非常好的投資機會。但就風險規避類型的解決方案而言,我認為固定收益將是投資者想要進入的市場。美國國債市場也可能如此。美國國債市場可能是一個你可以抓住機會的領域。」

中國房地產市場除外潛力大

而在中國市場方面,雖然當地經濟復甦面臨阻力,然而,Tariq Ahmad認為,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中國市場的潛力依然巨大。

他指出:「我們要從中國的長遠角度來看。無論從規模、財富、人口、退休金改革的角度來看,目前中國仍是一個重要的市場。從結構上講,我認為中國提供了有意義的機會,人們必須把目光投向房地產行業以外的領域。」

Tariq Ahmad亦提到,中國有許多優秀的企業值得關注。「一旦你能把房地產行業拿出來,你就會在中國擁有一些了不起的公司。」

例如,中國的電動車(EV)產業正以積極的方式顛覆全球市場;中國的技術創新也極具影響力,眾多平台的創新行為正在改變各個產業。因此,從長遠來看,這將是值得投資的市場。

富蘭克林鄧普頓基金集團(Franklin Templeton)是環球資產管理公司,擁有逾70年的經驗。逾155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萬位客戶,截至2020年底,富蘭克林鄧普頓資產管理規模達15,000億美元。

亞太地區業績創近十年來最佳

Tariq Ahmad透露,在過去的一年,亞太地區的商業環境經歷了顯著變化,尤其是在投資領域。 集團在亞太地區的業績表現特別出色,創下了近十年來的最佳紀錄。

這項成就主要得益於固定收益資產的強勁表現,以及投資者對中國A股、新興市場的積極配置,還有對次級私募股權管理夥伴的投資。

此外,印度市場也吸引了資金流入。投資者在亞太地區逐漸增加了對替代投資的配置,尤其是私募股權,在整個亞太地區都表現良好。

「我們認為,私人債務投資仍然被低估,考慮到固定收入的價值和估值,私人債務今年應有良好表現。 因此,我們將與客戶進行更多討論,以增加他們在私人債務領域的配置。」

關於香港業務規模的問題,Tariq Ahmad透露,集團在香港的業務一直在成長。

「長期客戶,包括財富和機構客戶,都在積極探索香港的多元資產和主題投資機會,實際上,我們觀察到的活動比以前更活躍。」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