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美資全撤港股市場 港交所將受貿易戰拖累|投資有道
撰文:Smart ED編輯部|圖片:中新社
或帶動港交所收益
所謂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假如在美上市中資企業被除牌,港交所有機會冷手執個熱煎堆。樂觀層面,除牌行動對有意赴美上市的中資企業產生阻嚇作用,部分可能會轉到香港上市,進而帶動港交所的收益。根據港交所公布的中期報告,截至6月30日止上半年,首次公開招股(IPO)活動集資總額達718億元,按年增39%。雖然新股上市申請宗數下跌,撤回上市申請的個案更有所增加,有的甚至擱置來港上市,惟上半年新股上市費按年上升6.7%,至4.75億元。
好像年度重磅新股、全球集資額的百威亞太(01876)原本計劃在7月上市,最後因市況不就而取消上市計劃;而亞太區最大地產物流平台ESR Cayman亦於6月暫緩發行新股。及至9月,兩者始再提交上市申請。上週一(9月30日)百威已正式掛牌,以其集資近392億元計,港交所穩袋超過65萬上市費。還未計算百威上市後,帶來交易費及交易系統使用費、結算及交收費等收益,將於雪球般長滾長有,愈滾愈大。
成交恐一落千丈
如果有意上市的中資公司都棄美投港,相信港交所收益會有長足增長。至於一些本來已進佔美股的中資巨頭如阿里巴巴(美股編號:BABA),早於中資ADR強制退市報道曝光前,屢有報道指其有意來港上市,不排除是一早洞悉先機而準備好的後着。這些國際巨企選擇來港上市將產生「明星效應」,吸引更多各地知名企業,令港股星光熠熠。同時可豐富香港股票市場內的互聯網股的投資選擇。不過凡事總有兩面,在報道出街後,美指三大指數應聲滑落,科技板更是重災區。
事實上,倘落實禁止美資買中資股,美股投資者必急沽貨;指數基金更要「焗放」組合中的中資股,當中甚或包括在港上市的中資股,牽連甚廣,屆時港勢必受壓。有分析更指,若美國真發起「金融戰」,限制美資投資包括港股在內的中資股,必然引發港股波動,港交所反為是得不償失。何況,倘美資撤出港股後,港股成交必定一落千丈,港交所必定是受害者。日前美國財政部發言人澄清,暫未考慮將中資企業「逐出」美股市場,以及阻止中資企業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惟沒有澄清限制美國政府退休基金投資中資股,暗藏利淡港交所伏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