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新冠疫情與供應鏈系列|供應鏈的未來
隨著世界逐漸擺脫新冠疫情的纏繞,企業發現它們所處的經濟格局已變得不一樣,而環球供應鏈亦正在進行結構性調整。除疫情本身造成的破壞外,企業亦必須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不斷升溫的大環境下,適應中美貿易戰帶來的轉變,並遵守《美墨加協定》及《晶片法案》等政府主導的經貿協議。
我們的研究就這種「新常態」的性質及發展方向提供了不少重要的啟示。首先,疫情對本土市場造成的風險會沿供應鏈擴散至位處世界其他地區的公司。其次,疫情促使醫療用品等領域內的企業重新評估其供應鏈韌性的相對重要性,改變了它們一貫對節約成本的側重,並把生產線遷回本國。
第三,中美貿易戰觸發製造商為規避地緣政治風險而自發地把供應鏈遷出中國。企業亦改為從不確定性較低的國家內尋找供應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供應商因為與政府的關係幫助它們獲得關稅豁免,令它們從中國進口的貨量大幅增加。最後,《美墨加協定》等由政府主導的貿易協議推動了縮短供應鏈至近岸或回流本國的發展趨勢,而不是將生產外判至中國等低成本國家。
根據這些研究結果,我們就環球供應鏈在未來數十年的演化提出四大關鍵預測:
供應鏈的斷裂將持續存在,尤其是因地緣政治造成的斷裂。競爭加劇及國際關係愈趨緊張,政治對跨國供應鏈的衝擊亦將會有增無減。
依靠在中國進行組裝生產的西方跨國公司將把部分生產線撤離中國。但由於缺乏有競爭力的選擇,中國在未來大約十年內依然會是世界的工廠,形成「中國+N」的新製造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正迅速崛起成為一個新的製造業中心,擁有挑戰中國的潛能。
區域價值將在全球化中佔據更大的重要性。為應對供應鏈斷裂,企業將與更多地區的更多供應商合作。長遠而言,回流、近岸外判,甚至「友岸外判」等策略將被用於縮短前置時間及降低不確定性,形成「地緣經濟碎片化」新時期。
儘管成本效益可能會在未來的供應鏈重構中受到負面影響,但這種更分散的供應鏈全球化模式將有利於創新,如製造模塊化和服務化,因為創新通常來自於作為複雜的網絡一部分的小型、富創造性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