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煜明 x 楊聖武專訪 香港創科之路還需破局 公營體系風氣保守不利醫學研發 新加坡有甚麼學習之處?|經一解密
「香港要做一個國際創科中心的話,要想想是不是應該快點給機會一些在香港的發明,以及有可能改變世界的技術呢?」
- 盧煜明教授於1997年發表研究,為產前檢查技術帶來突破性發展——他發現孕婦血漿內存有高濃度胎兒DNA,並開創「無創產前診斷技術」,透過抽取孕婦血漿,以診斷胎兒患上唐氏綜合症及基因疾病的機會。「無創產前診斷技術」於2011年正式臨床應用,現時已被全球90多個國家、每年逾千萬孕婦採用。(iStock圖片)
公營系統員工較保守
盧煜明認為,在公營系統中,保守的風氣似乎一直存在,員工往往對於新技術和創新持較保守的態度。
首先,恐懼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當員工考慮導入新技術時,他們可能會擔心,如果這項技術失敗,後果會怎樣?
這種恐懼令他們採取保守的態度,這態度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合理的,但如果目標是要領導世界,那就可能成為障礙。
其次,公營系統的組織結構和晉升機制也是原因之一。
在許多公營機構中,科研和創新對員工的晉升並不重要。
這樣的環境,並不鼓勵員工去嘗試新的方向或方法。然而,如果組織能夠改變這個結構,不僅要求員工的基本工作能力,還鼓勵他們有創新思維,那麼整個組織的文化可能就會有所改變。
然後,新的醫療技術如何被更多人知曉、接受與應用,也成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楊聖武認為,在香港本地發明的新技術,不應該需要透過醫生推銷才能被普羅大眾接受,如果媒體們對醫療科技的關注提高及多些報道,就可以令大眾認識到新技術,不需要醫生再去向他們推銷。
只有提高人們的醫療意識,才能促使醫療系統與時並進。
雖然在某方面,香港可能確實進展緩慢,但這並不等於無法跟上全球腳步,人們對健康技術的需求也愈來愈明確。
在健康技術中香港是落後國家,但楊聖武認為尤其在疫情之後,香港的健康議題由醫療轉向預防上,人們開始更加關注自身健康。
防疫的價值被重新定位,簡單的健康測試和早期發現變得至關重要。
這些轉變促使香港在健康技術方面的發展更加迅速,預計在未來兩至三年內,即可跟上全球水平。
現在經常說「搶人才」,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對於醫療行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無論是醫生、科研人員還是具有商業背景的CEO,香港都急需這些精英的加入。
須搶醫療行業人才
盧煜明指現時的香港,在醫療方面需要搶人才是必然的。
「最厲害的香港中學生,很多時候你訪問他們,他們都說想讀醫。不過大部分想讀醫的學生,最後都只是做傳統醫生,我們希望有部分學生會覺得其實做科研也不錯。」
香港中文大學現時推出了Global Physician-Leadership Stream(GPS)系統,每年針對成績最好的15%至20%的醫學院學生開放,讓他們早早接觸實驗室,有機會走向科研方向。
透過早期的培養,學生能夠更早認識到自己的興趣和方向,同時也培養了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和才能。
除了科研人才外,香港醫療行業也缺少同時具備商業智慧及科學背景的CEO人才,盧煜明也說,以前自己創業時,要到矽谷尋找CEO人選。
合適的人選,往往需要在國際職場上努力尋找,這揭示香港在培養跨領域專才方面的不足。
保護專利權免香港失收益
香港一直努力推動創新科技的發展,然而在專利權上的不方便和其他問題,阻礙著其成為知識產權中心,特別是在2019年,香港開始自行審查專利之後(見圖表一)。
傳統上,香港專利若在內地被批准,在香港便會自動註冊;而在英國獲批後,回到香港再註冊即可。
但香港在2019年開始自己去審查專利,這令盧煜明覺得要花多一點錢在香港審查,給一個只有700多萬人的市場,似乎未必很合符經濟效益。
因此他經常提出,若有辦法讓香港原售的專利可以在大灣區運用,是十分重要的。
而且,專利對科研人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他指出,傳統的香港教授或研究人員,經常第一時間就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樣其實是剝奪了自己的知識產權。
在學術界,發表文章固然重要,但如何在發表與保護知識產權之間找到平衡點,卻是一門學問。
有人認為,追求知識產權好像顯得過於「自私」,但這觀點忽略了一個現實:如果不保護知識產權,企業可能會利用你的發明,也讓香港失去了應有的收益。
知識產權的保護,不但能確保創新者的合法利益,更能為他們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援。
例如,擁有專利收益的研究人員,可以更迅速地開展新的研究項目,不必等待漫長的資助審批過程。
知識產權保護和學術自由並不矛盾,學者可以在申請專利的同時進行學術發表,兩者完全是可以同步進行。這樣既保護了創新者的權益,也促進了科技的分享與傳播。
而另一個問題是,即使香港的司法制度良好,但相對於版權和註冊商標官司,專利方面的訴訟相對罕見。
盧煜明表示,自己十年前曾打過一次相關官司,發覺過程其實都不太順利。
-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8月4日在「開心香港」市集@科學園啟動禮中表示會全力推動創科發展,聚焦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生物科技、醫療科學、先進製造業和新材料、金融科技等範疇。(中新社圖片)
教育學生結合專利權與商業策略
而盧煜明補充,其實專利官司對學生來說,會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
透過組織一些如寫專利的比賽或創業比賽,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更能讓他們深入了解,如何將專利權與商業策略結合,正如學習功夫,不僅要練習,更要懂得實戰。
專利權的保護和爭取,就是一場商業戰爭的實戰演練。學生們在過程中,不僅學會如何撰寫專利,更可了解如何在法庭上捍衛自己的創新。
這種教育能讓他們明白,如何把一個好的點子變成保護得當的知識產權,然後將其轉化為具有競爭力的企業。
由於中美之間的技術競爭,香港可能會受限於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成為磨心,並限制其創科發展。
盧煜明指,他們公司買GPU,也不能買到最快的GPU,這無疑對本地的科技發展構成了障礙。
因此,這令他認為香港至關重要的還是要有自主性的知識產權,例如他發明的無創性診斷技術,就是一項可惠及歐美市場孕婦的重要創新,令他可以打入歐美市場,也令他獲得收益。
放眼世界,盧煜明坦言在創新方面,美國必然是最厲害的。
在專利方面,全世界有個排名榜,以往幾年,其實他們的團隊都在首20名內,但首20名當中,約有16名是美國團隊;兩至三名是中國團隊;一名是歐洲團隊。因此還是仍需努力去縮窄這個距離。
新加坡具先機優勢
而新加坡在醫療科研方面的投資,似乎也比香港早了大約10年。
新加坡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了基因組研究,而後續領域的研究也相繼而至,這讓新加坡具備了吸引國際大型藥廠投資的先機優勢。
香港政府無疑意識到這樣的競爭壓力,「我們經常聽到政府希望吸引外國領頭企業來港,當這些企業決定在香港設點,它們將會帶來一系列的生態鏈發展,包括培訓專業人才、促使創業者嘗試、提供學生研究的機會等,這對於香港的醫療創科生態是一大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