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IPO寒冬
最直接的影響是,不單外資紛紛裁員,部分中資的員工也被減薪、削減花紅甚至將崗位調回内地,尤其以投行最為嚴重。
引述媒體報道,香港目前投行失業人數多達300人,剩餘有工作的員工,相當部分被減薪,花紅更是奢望。
池塘沒魚生意難做
過往只做大型新股的投行,最近也頻頻出現在小型股的保薦人和分銷商名單之中,池塘沒大魚,小生意也只能接受。
造成這個局面最直接的原因,是市場資金對新股IPO興趣冷淡。
筆者在6月時,也曾經參與了四場IPO路演,和2018年IPO暢旺時,最大的分別是參加的人數普遍不多,而且出席的基金或分析員,年輕面孔比例更高。
和一些熟悉的朋友交流,大家更多的是抱著撐場的心態,真正下單者少之又少。
連券商的賣方研究員,也不敢輕易推薦新股給客戶,生怕踩雷連累到自己的KPI。
香港的資金是自由流動的,從市場角度,美股表現比港股更好;加上美元加息,資金回流美國市場回報率更高。
此外,日本獲得「股神」畢菲特加持,不少大型資金在資產配置時,選擇其他地區作為更高優先級不難理解。
此外,港股經歷了大幅度調整後,權重股如騰訊控股(00700)和阿里巴巴(09988),内銀股和濠賭股等,估值全部打了半價甚至7折。
無論防守力還是價值投資的值博率,也較新股更高,還不用擔心新股前期的波動風險。
更重要的是,隨著美元息率提高,散戶資金哪怕存入銀行,也可以享受超過4厘的年利息,一定程度也削弱了新股市場的吸引力。
筆者認為香港新股市場的隱憂來自兩方面:其一是上半年內資參與佔比非常重,外國投資者和外國資金流失仍未見到起色。
其二,是缺乏大型及具備特色的明星企業。
中央出手提振成交
好消息是,受惠於7月底的政策帶動,恒生指數一度收復20,000點關口,交投同樣錄得提振,一定程度增强了市場信心。
目前排隊企業上市的項目還有逾100單,今年下半年的氣氛,應該會較上半年好,讀者不宜太悲觀。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