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級交易所把關 能否為投資者做得更好
近年不單是市值低到連15億元也沒有,或是創業板股份出現長期停牌,就連市值逾百億元的也不時出現,於2022年3月底停牌前市值約250億元的中國融創(01918),已是萬幸例子,股東經歷超過一年的等待,最終在2023年4月13日復牌。不過,同期停牌的另外兩隻大市值股份的股東,則沒有這般幸運。
中國恒大(03333)和世茂集團(00813)同是逾百億元市值,至今卻未見復牌,經時已長逾15個月,更重要的是現時還未有明確的復牌時間表,可謂現屬無了期的等待。
財務重組交易進展交代疏落
據現時港交所(00388)的《上市規則》,主板和創業板股份分別最快於連續停牌逾18和12個月,港交所有權取消該公司的上市地位。不過這不是必然結果,港交所也可視乎個別停牌公司的具體事項和情況,隨時刊發除牌通知。
上述安排港交所稱為「快速除牌」機制,於2018年8月出台,至今已接近五年之久,期內於環球公共衛生及經濟環境均經歷了顯著變遷,值得反思上述機制並停牌跟進處理,港交所是否早該作出重新檢視。
又以市值約50億元的錦州銀行(00416)為例,今年1月20日開市前宣布停牌,就算同日中午再發公告,亦未有交代停牌原因,最終在2月2日收市後,才發公告表示「中國境內主要股東擬對錦州銀行實施一攬子財務重組交易,本次交易將有利於本行優化資本結構,增強綜合競爭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引號內的文字表述,筆者完全節錄自該公告,表述給予公眾的訊息非常正面,相信普遍股東沒有心理準備,此股至今仍未復牌,經歷了超過五個月的等待。
從1月20日至3月31日,當時歷時已超過兩個月,期內錦州銀行連一則交代財務重組交易進展的公告也沒有發布,顯然港交所在處理上有很大改進空間。倘若港交所在期內對此事不聞不問,那麼實在是責無旁貸;就算是期內有持續跟進,卻未見敦促錦州銀行交代復牌進展,如此欠缺透明度的跟進,是否對港股投資者而言,已是作為國際頂尖股票交易所之一的負責任作法,值得相榷。
無了期的復牌等待對持有股份的股東來說絕對是沉重心理負擔,按現時港交所的《上市規則》,停牌的上市公司只需發布季度公告向公眾交代;但若讀者有細閱這等公告,不論是4月發表的世茂集團和錦州銀行,或是6月發表的中國恆大,同為只有兩頁的公告,能讓公眾瞭解公司現況的信息極為有限。
誠然一年只有四季,倘若每次季度公告亦僅以兩頁紙作交代港交所也「收貨」,一年便是八頁而已,難道這就是國際級交易所能提供的最好把關安排?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