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跑贏大市 Blue3大創新方向
今年首季業績Blue表現出色,遠遠跑贏大市,公司乘勝出擊,透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接觸更多潛在顧客。Blue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孔德秋指出,公司透過三大方向,包括市場推廣、產品差異化及顧客體驗,以創新的方式回應市場痛點。
「揀Blue,保險就係咁簡單」宣傳活動包括兩個版本的電視廣告,Blue亦透過線上和線下渠道展開一系列宣傳,包括港鐵車站、巴士、的士和線上廣告,同時與KOL和YouTuber合作,透過社交媒體擴大品牌活動影響力,進行鋪天蓋地式的宣傳。
「疫情期間,市場較為淡靜,隨著今年社會復常,Blue希望能夠增加氣氛,因此推出品牌宣傳活動,透過不同平台全面接觸潛在顧客。」Blue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孔德秋說。
回應市場痛點
Blue將在尖沙咀的當眼位置推出大型藍色地球裝置,除了體現Blue的藍海策略以外,同時喚醒人們對保護地球的意識。Blue於2018年成立,即將踏入五週年,核心顧客群由20至45歲,男女比例各佔一半,主要是較為精明的顧客,當中不少從事金融業。現時Blue推出六個系列的產品,分別是人壽、危疾、意外、醫療、微保險及儲蓄保單,合共20種產品。以銷售數量計算,醫療、微保險、儲蓄保單是最受歡迎的產品系列;若以保費計算,儲蓄保險最受市場歡迎。
Blue近期推出「WeSave短期高息儲蓄保 ST1」,顧客可選擇一年或兩年期,保證每年回報率達4.5%及4.3%。「一般而言,年期愈長的儲蓄保險計劃,息率愈高;然而市場預期美國息口將會見頂,然後開始減息,因此出現短期息率較長期為高的情況,我們時刻密貼市況,推出切合顧客需要的產品。」
Blue現時合共推出四種儲蓄保險計劃,其中「EasySave智易儲蓄保ES1」及「WeSave定息儲蓄保S3」不涉退保費用,提早退保,投保人不會失去所有利息,因應持有保單的期間計算利息,為顧客提供更佳彈性。「我們所有產品的設計,直接回應市場的痛點,絕對不是人有我有,而且加入創新元素,形成獨特的差異化,讓顧客找到投保的理由。」
Blue於年初推出「WeCare定期人壽保障計劃TL3」,設有「最低價保證」,讓顧客於首個保障期內享有全城最優惠價格。這個產品是因應較早前推出的類似計劃作出調整,拿掉其中一個可以更改條款的功能,令保費更加相宜。
得顧客心是無價之寶
科技令保險產品更加多元化,Blue亦有推出微保險產品「WeGuard藥劑EASY保」,每年保費約300元,還不時推出推廣優惠,投保人於指定零售商購買配方藥物、中西成藥、維他命、保健品及急救用品,甚至是口罩等,均可以作出索償。
需要經常到藥房購買藥物或保健品的顧客,索償數次已能回本,對顧客來說,根本是完全「無得輸」的產品。「香港仍有很多人對保險產品卻步,包括各種謬誤,例如『買咗claim唔到』,我們希望透過『WeGuard藥劑EASY保』接觸更多潛在顧客,讓他們親身體驗購買保險,包括簡易投保及索償,令他們對保險改觀。」
Blue收到「WeGuard藥劑EASY保」的索償後,顧客一般於兩小時內收到索償金額,有時甚至能夠在更短時間內完成,為顧客提供流暢的體驗。「Blue推出每一種產品均牽涉一定的成本,包括各種形式的推廣,然而能獲得顧客的信心,就是無價之寶。」
較早前,政府擬修訂《牙醫註冊條例》,揭示本港牙醫不足的情況,政府牙科未能完善照顧港人需要,存在著極大的牙醫保障缺口。Blue團隊了解這個情況,結合其他觀察,因而針對這個市場痛點,於「WeMedi門診保」加入牙醫保障。此外,Blue亦在密鑼緊鼓籌備另一種獨立的牙醫保障產品,預期加入大灣區元素,讓更多顧客能夠以更佳的價錢,享用各種牙醫服務。
構思點子增加互動
Blue純粹透過線上渠道銷售保險產品,投放大量資源於資訊科技,為顧客提供更佳體驗。近期人工智能(AI)大熱,Blue積極探討這方面的科技,包括在現有的聊天機械人中加入相關元素,當然會考慮ChatGPT,提升回答精準度。
科技當然有助提升投保、索償的速度,還可以研發創新的服務,Blue將因應市場痛點,例如加強對投保人及受益人的服務,預期於今年內推出。現時做生意不能單打獨鬥,Blue與不同夥伴合作,推出各種優惠,並且藉以進入顧客的日常生活。
現時顧客在其的平台登記,「WeMedi門診保」新客戶或Blue現有客戶,可獲三盒Andrex濕紙巾; Samsung手機上的錢包可找到Blue的優惠券;Blue與foodpanda合作,為送遞員及顧客提供投保優惠。
BlueHK手機App是Blue與顧客的主要溝通渠道,Blue現正考慮加入更多資訊及功能,吸引顧客經常打開手機App。「雖然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在不同層面接觸到保險,但是並不經常需要購買保險或者索償,所以我們必須構思更多點子,提升與顧客之間的互動。」
APE按年增3倍
Blue今年首季錄得強勁增長,年度化保費等值(APE)較2022年第四季增長超過九成,並較2022年第一季增長逾三倍。以保險業監管局發表的數據顯示,直接銷售渠道的APE,2023年首季較2022年首季下跌32%;2023年首季較2022年第四季則上升54%,Blue的表現遠遠跑贏大市。「Blue於4月份的銷售,較3月呈上升趨勢,相信5月仍然可以保持,我們對今年全年業績表現相當樂觀。」孔德秋說。現時Blue的償債能力比率(solvency ratios)近600%,大幅超越保險業監管局的要求,財務狀況非常穩健。
內地顧客回歸
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於上週三(5月31日)公布今年首季香港保險業的臨時統計數字,期內毛保費總額達1,472億元,相較去年同期下跌7%。內地旅客一向喜歡在港購買保險產品,中港全面通關,令跨境人流恢復正常,釋放了壓抑多時的購買力;加上去年同期基數較低,今年首季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水平回復至96億元(上升2,686.4%),相等於個人業務總額20.5%;2019年首季的相應水平為128億元及26.4%。內地訪客購買的保單中,97%是以非整付方式支付(即非一筆過支付),終身壽險、危疾及醫療保險,分別佔已發出保單分額的56%、33%和5%。「目前Blue的業務以本地顧客為主,並未開始針對內地旅客進行推廣,但將與監管機構了解情況,並且進行相關的市場研究工作。」孔德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