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中的雲技術 24×7無間斷服務!壽險公司Blue搶攻保險藍海|理財解碼|孔德秋
撰文:Smart ED編輯部|圖片:unsplash、新傳媒資料室
應用金融科技提供服務
孔德秋透露,Blue剛獲監管機構批准將會採用雲技術,是香港第一間保險公司將其前端至後端的網上平台全面採用雲端基礎架構。採用雲技術的靈活性大,其可擴展性,讓企業可按所需及發展步伐,彈性地擴大或是縮小系統規模及容量,並於短時間內完成,使之更快於市場面世。對比傳統的捆綁式資源,節省時間和投資成本。雲技術平台擁有豐富的現成資源,例如在保安方面,背後有更多專家為企業提供支援;亦有很多科技供企業直接引用,不需額外安裝。「而且雲技術屬24 x 7配套,提供全天候不間斷服務,這是顧客體驗方面很重要的。」
除了雲技術外,還有金融科技必不可缺的人工智能(AI)。其應用層面廣,如人面識別技術可用於完成認識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KYC)的程序,自拍就買到保險。而光學字符識別技術(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讓投保人直接掃描身分證,省卻自行輸入資料步驟又可避免輸入錯娛。Blue又將AI與遊戲化融合。去年在騰訊旗下的微信開設官方賬號,讓微信用家與虛擬人物「藍神」玩快問快答。背後,正正運用了AI引擎。
香港首間網上人壽保險
作為香港首間網上人壽保險,Blue非常着重顧客的網上體驗。投保、報價、核保、交保費、理賠等過程做到即時兼全自動化。顧客只需回答最多三條簡單的健康問題,以及輸入個人資料就可以投保。孔德秋務求使用的文字都是簡明易理解,Blue設計該三條問題時最少經過逾30至40次的反覆嘗試以推敲最適當用字,亦曾跟再保險公司經過多次討論。「有時想買買唔到,因為投保嘅問題及條文等好複雜。不過最難唔係答問題,而係點樣理解問題,變咗好多時睇完都唔識答。」
針對傳統保險業理賠時費時失事的痛點,Blue亦將索償程序簡化,更承諾兩日內回覆顧客提供初步理賠評估,交代理賠進度以及需要補交文件。孔德秋深明,顧客最擔憂的就是遞交宗償申請後下落不明。「尤其是壽險,一般理賠時間長,而且往往唔知幾時有回覆。」Blue背後有三位股東支持,包括英傑華、高瓴資本及騰訊控股(00700),故集團的償債能力比率超過500%,較監管機構要求的200%為高。內地互聯網增值服務供應商龍頭騰訊持股雖僅20%,但其加入所產生的協同效應不容小覷。
借鏡騰訊 抓住大灣區機遇
除科技外,最顯著的是其在內地經營多年的經驗。孔德秋希望向騰訊借鏡,以便未來抓住大灣區機遇。他續道,內地顧客的需求及喜好均有別於香港。在香港行之有效的一套,在內地未必有效。「最緊要係整個生態圈,而騰訊喺多方行業都有好好嘅連接能力,希望喺呢方面大家有共同效應。」還有就是客户的參與,這亦是孔德秋於訪問中多次強調的。原來由顧客在不同媒體及渠道看到相關資料到產生接納心態,整個過程高達50次,故要積極試各種方法增加參與度。單是通訊及社交平台,騰訊坐擁逾11億名客戶,如何提高客户參與度自是經驗豐富。
孔德秋稱,現時亦在持續探討如何利用微信平台締造雙贏。暫時微信用戶在應用程式內只可直接連上Blue官方網站。長遠而言,Blue有意推出更先進的自家手機應用程式(App)。實際上,Blue已跟騰訊有過不同合作。包括與騰訊旗下的音樂平台Joox聯手,舉辦卡啦OK比賽作市場推廣,利用騰訊平台向年輕一族宣傳Blue品牌。從零開始至今短短十個月,孔德秋坦言一路走來並不容易,喜見Blue在市場的認可度愈來愈高,評價正面。不過最頭痛的要數人才招聘,事關市場競爭大。
說到招聘標準,孔德秋強調要平衡傳統和創新。「員工要有一定保險知識,這樣才會落地,但又不能太落地;否則,會失去新思維。秘訣在於unlearn what you have learnt。」孔德秋選才不拘泥年齡,確保為團隊帶來新動力;鼓勵容錯和試「新嘢」,這樣才有一個爆發的機會。「做下錯事碰下釘,團隊針對顧客體驗嘅改動就超過150次;市場策略亦非一擊即中。要從過程中不斷學習,根據顧客意見自我完善。」值得留意的是,Blue雖然主攻網上保險,但持有的卻是傳統保險牌,其優點在於分銷渠道及業務範圍的涵蓋面更廣。「因為想行嘅路都一樣,申請虛擬牌對現在業務唔會增加好大嘅額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