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風靡全球 AI熱潮升級知乎搭順風車
周源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新聞工作者;母親是教師。高中畢業後,周源考入成都理工大學,學習電腦專業。
在大學時期,年輕的周源被兩本雜誌深深吸引,一本是《IT經理世界》;另一本是《程式設計師》。在雜誌中讀到太多令他興奮不已的成功故事,「我發現寫程式碼和設計產品可以成為很酷的理想。」
自那時起,周源相信自己的專業前途光明,必將大有作為。
畢業後,周源先是進入一家公司做程式設計師,之後又轉行做記者,專責採訪報道科技公司。
也是在做記者的這兩年內,他發現了騰訊控股(00700)、百度集團(09888)、阿里巴巴(09988)這類科網企業在內地發展的潛力,於是自己也萌生了創業念頭。
周源的第一次創業,選擇了在巨量資料領域做Mate搜尋,主攻資料分析和模擬,由於這並不匹配市場需求,很快現金流跟不上了,他的第一次創業以失敗告終。
經歷冷靜思考,他徹底意識到,創業一定要想明白一件事:產品是不是能解決一個真實的需求。並沉澱數月,重新出發。
創辦平台建團隊
2008年,Facebook前技術總監Adam D’Angelo推出了一款叫做Quora的產品,而周源曾於2007年和合作夥伴張亮開發了apple4.us網站,為各行各業喜愛蘋果公司(Apple)的人提供交流平台,這兩件事一經碰撞,讓周源受到了創業的啟發。
於是,他們決定做知乎,由周源擔任行政總裁(CEO)。
2011年3月,周源拿到天使投資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組建團隊。
他想起了第一次創業時的夥伴,儘管曾創業失敗,但彼此的認同感和信任卻從未消逝,接到周源的電話,紛紛決定繼續追隨周源。
剛啟動時,整個團隊只有五個工程師,沒有前端人員,後端開發速度也慢,所以當務之急是盡快請人。周源從各種活躍的產品團隊裏面找,整理出400人的名單,再給這400個人發郵件聯絡,最終從400個人中錄用了三人。
邀請碼供不應求
知乎從2010年12月19日開始上線內測,歷時逾40天。
經歷數十天積累,知乎終於有了逾200位使用者。令人興奮的是,名單中既有李開復、馬化騰、王小川、徐小平和王興這些科技互聯網領域的創新型企業家;也有一批低調的、在各自專業領域非常優秀的開拓者。
在內測的40天裏,這些人發起了8,000個問題和20,000個回答,2011年1月26日,知乎正式發在上線。
同年,知乎獲得啟明創投和創新工場的A輪投資。短短數月,知乎微博的評論區和官方信箱內經常收到索取邀請碼的留言,甚至知乎的邀請碼,一度在淘寶上可以交易。
知乎上線第一年,使用者在上面花了200萬個小時,共產生了20萬條提問和60萬條回答。
如果要問知乎早期最重要的戰略決策有哪些時,周源認為專注內容質量,而不盲目追求速度肯定是其中之一。
不同的產品需要不同的節奏。對知乎來說,慢一點的好處,是給社區留出更多時間來沉澱氛圍。知乎是一個積累型的產品,並不特別注重實效性,平台上有大量的內容,可能是三年前產生的,但是放到今天仍然對用戶有幫助。
面對公司轉型壓力時,周源坦言:「其實我在2012年10月前,也沒有明確的答案。但那時的情況是,知乎經過了近兩年的邀請制發展後,速度有點過慢了,就像是一個人口基數停止增長的城市,開始漸漸缺乏足夠的多樣性。」
團隊逐漸認識到知乎應全面開放,但首先必須提供更簡單易用的產品;如果想獲得穩定、高價值的流量,需要迎合大眾市場的使用者習慣,才能產生足夠的影響力。
於是,「知乎2.0」計劃開始推行。其核心是「工具化+社區化+開放」,團隊針對話題頁面、個人首頁進行大幅度的產品升級改版,甚至去掉了使用者申請功能,支援直接註冊使用。
這是2013年知乎完成的從封閉邀請制,到開放註冊制的重要轉變。
具AIGC優勢
這次改版非常成功,2013年知乎開放註冊,不到一年時間裏,註冊使用者數量翻了十倍,從40萬攀升到400萬戶;月活躍使用者從200萬增至3,500萬戶。
2014年6月,軟銀財富又向知乎的B輪融資領投2,200萬美元。
此後知乎迎來爆發式增長,逐步成為最有影響力的中文網絡社區之一。
知乎從2017年開始商業化,圍繞優質使用者群體,周源做了很多探索,基本形成了廣告和知識服務兩大模式。
結合當下ChatGPT熱潮,各大科技巨頭爭相布局,知乎有逾4.82億條回答,積累包括大量使用者資料的大數據,亦有AIGC(AI Generated Content,即AI生產內容)開發的天然優勢。
若能抓住新一波紅利,知乎有機會以此為突破口,升級自身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