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止穀類早餐 家樂氏賣零食仲發達

美股

廣告

家樂氏(Kellogg Company,美股代號:K)以粟米片及穀物早餐聞名於世。然而,自十年前藉收購進軍零食市場後,生意愈做愈大,已取代主業地位,成為公司增長主引擎。公司密謀大變身,全情投入零食天地。

始創人W.K. Kellogg早於1894年成功開發即食玉米片,作為早餐替代品;1906年成立Battle Creek Toasted Corn Flake Company,亦即家樂氏前身。

百多年來,除透過收購強化核心粟米片及穀物食品業務外,更擴展至植物性食品、薯片及餅乾等領域。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一拆三聚焦零食領域

目前家樂氏品牌營運一系列粟米片及穀物食品之外,其他食品品牌,還包括Pringles、Cheez-It、Pop-Tarts、Rice Krispies、Eggo、Austin、Carr’s、Kashi、Gardenburger、Bear Naked、RXBAR及MorningStar Farms等。

今年6月,管理層宣布開業百年以來最大型重組,公司將按業務範疇一拆三,成為三間獨立營運企業。

更令市場嘩然的是,將北美穀物食品業務剝離;另一間新公司負責植物性食品,而百年老字號日後將主攻環球攻零食事業。三間公司日後名稱待定,料分拆重組計劃可於2023年底完成。

雖然北美穀物食品業務歷史悠久,但收入貢獻遠不及零食業務,兼且發展已屆成熟,增長空間有限。

相反,零食業務去年貢獻114億美元收入,佔整體約八成;惟與穀物食品業務未能產生協同效益,分拆似乎可簡化架構,同時令公司聚焦高增長業務。

公司於11月初派發季度成績表,受惠有利價格組合及各產品線需求維持增長,截至10月1日止第三季度,淨銷售按年上升9%,至39.46億美元,高過市場預期。

惟美元強勢為其他市場收入帶來不利匯兌影響,若撇除相關因素,淨銷售41.08億美元,錄得有機增長13.4%。

按地區市場劃分,北美貢獻23.38億美元,增長13.7%;拉丁美洲2.83億美元,升12.6%;亞太、中東及非洲(AMEA)市場淨銷售,則增加12.2%,至7.67億美元;歐洲倒退10.9%,至5.62億美元。

雖然淨銷售上升足以抵銷高成本影響,惟不利匯兌因素拖累;加上分拆計劃的前期成本入賬,經營溢利倒退17.6%,至3.68億美元。

受惠於其他收益增加及稅務支出減少,純利仍能微升0.9%,至3.1億美元;相當於每股攤薄盈利90美仙,增幅1.1%。

撇除一次性開支,經調整經營溢利4.49億美元,微跌0.2%;按固定匯率基準更增長3.7%,至4.66億美元。

經調整每股攤薄盈利1.01美元,跌幅7.3%,市場預期為98美仙;按固定匯率基準為1.06美元,跌幅2.8%。

財政續改善

首三季營運現金流11.8億美元,增加3,500萬美元;扣除資本開支,自由現金流有8.3億美元。

財務狀況持續改善,淨負債降至63億美元;去年同期為71億美元。

鑒於近季度增長好過預期,尤其零食業務及新興市場,管理層將全年展望上調,預測淨銷售有機增長約10%,原先預期增加介乎7%至8%。

撇除分拆成本及業務組合重組開支等非經常性因素,按固定匯率基準,經調整經營溢利上升約6%,原先增幅預測介乎4%至5%;經調整每股攤薄盈利增長,則由2%上調至3%。預測全年營運現金流及自由現金,分別約17億及12億美元。

然而,大行Bernstein對家樂氏前景看法悲觀,擔心外在不利因素加劇之餘,更憂慮消費市道轉差,削弱其定價優勢。

另一方面,全球對不健康及「三高」食品正嚴加規管,當中英國政府繼早前限制「三高」食品播放廣告後,近期再加碼不容許「三高」食品擺放在實體商舖及網店當眼位置,希望市民盡量減少攝取垃圾食品。

美國政府亦跟隨健康飲食大趨勢,有意對健康食品採取更嚴格定義。

在分拆計劃完成前,該行暫不看好家樂氏表現,給予目標價55美元,評級為「跑輸大市」。

(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室)

大行最牛睇78美元

另一大行高盛則指出,雖然面對通脹升溫及供應鏈緊張,但公司第三季度淨銷售增長仍遠勝預期,確實令投資市場眼前一亮。

不過,家樂氏毛利率30.8%,略低過預期的31.2%;銷售及行政開支增加6.7%,高過預期的4.4%;此兩大因素拖低稅前溢利率至11.4%。

鑒於利率趨升、強美元走勢,以至商品價格高企等外在不利因素,明年仍可能限制盈利增長動力。尤其商品價格壓力,公司管理層亦預視明年成本通脹達雙位數字,遠高於該行預測的中單位數升幅。

故此高盛將2023及2024年每股盈利預測下調6%,分別至4美元及4.21美元;目標價由79美元降至78美元。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