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會議臨近 聚焦供給側改革
要聞:
除美國部署加息外,2015年12月另一重頭戲是中共中央召開中央經濟會議,為來年政策定調。現時中、港股市對國策消息極為敏感,近日國家主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這個概念 瞬即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等多名官員表態支持,相信相關改革將會成為是次會議焦點。
所謂供給側改革,乃是習近平早於2015年11月10日舉行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提出,指致力將土地、勞工、資本及創業家職能等生產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從低回報領域引導至高回報領域,從供過於求領域引導至求過於供領域。中央在金融海嘯爆發後推出40,000億元人民幣的救市方案,用意是透過基建投資刺激需求,以擺脫經濟衰退的陰影。惟效果不彰;反而衍生產能過剩、投資回報過低等負面影響。向列根及戴卓爾夫人取經既然此路不通,中央改為向上世紀80年代流行的供給側經濟學(supply-side economics)取經。事實上,供給側經濟學曾成功擊退在70年代橫行歐、美經濟體系的滯脹。當時美國經濟呈現負增長,物價以雙位數百分比上升。美國前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上台後亦率先採取供給側經濟學,力主削減不包括軍費在內的政府開支,對企業及納稅人大規模減稅,減少對企業干預,並致力控制貨幣供應量。當時列根支持聯邦儲備局主席伏克爾(Paul Volcker)實行瘋狂加息,令聯邦基金利率短期內由約11厘急升至20厘。而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則集中火力進行國有企業私有化,例如將英國鋼鐵(British Steel)、英國電訊(British Telecom)等國企上市集資,並降低社會福利等措施,以提升整體經濟體系的競爭力。由於國情不同,中央難以照抄英、美這套供給側改革。事關現時內地經濟幾乎陷於通縮邊緣,生產物價指數(PPI)已連續45個月下跌,消費物價指數(CPI)亦有下行壓力,相信明年仍會奉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而不會仿效列根控制貨幣供應量。今次習近平定調是適度擴大總需求之餘,亦加強供給側改革。換言之,財政政策仍會適度擴張,社會福利開支只會增加、決不減少。總括而言,中央仍會循以下五個方面實行供給側改革。(一)通過改革以增加各種生產要素投入時的效率;(二)通過改革促進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三) 通過減稅、簡政放權及放鬆管制以激發經濟體系內各個參與者的積極性;(四)通過改革培育企業、創業者的園區及科研院所;(五)淘汰落後產業,並培育有市場競爭力的新興產業。倘若中央能大刀闊斧減稅,相信效果會立竿見影,對消費有明顯幫助,或可有助內地消化過剩產能,甚至達致經濟升級轉型。故供給側改革成敗,將會主宰內地今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