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India 挑戰中國製造地位

投資

廣告

要聞:

市場消息指出,台灣鴻海富士康集團、阿里巴巴集團及日本軟銀集團,將斥資5億美元,投資印度電子商務企業Snapdeal。事實上,不少環球電子企業龍頭,近年均積極進軍印度,原因是該國實施「Made in India」 的政策,矢志挑戰「中國製造」地位,吸引外資押注該國。

印度是環球多國當中,較集中發展資訊科技行業的國家之一,近年能夠吸引阿里巴巴及鴻海這群科技巨頭前往投資。有分析指這與印度總理莫迪推動「Made in India」的政策有關,甚至認為印度的高端科技代工行業,未來或會挑戰內地「世界工廠」的地位。所謂「Make in India」政策,是指印度一項全國計劃,旨在推動投資、增加創意、加強技術發展、保障知識產權以及打造良好的生產基建設施的計劃。除「Make in India」政策外,最近印度亦經常爭取外資於該國投資,希望藉著外資投資印度的製造業與基礎設施,從而推動度經濟的快速增長。印度力爭高端科技代工業印度企業Snapdeal開業僅大約五年,外界曾將此公司形容為「印度淘寶」,其銷售產品包括流動電話、數碼相機、玩具、牛仔褲、汽車甚至住宅。短短幾年,便於印度市場與過江龍亞馬遜(Amazon)分庭抗禮。Snapdeal的發展速度以至經營模式,的確與早年於內地打江山的阿里巴巴有相似之處,雙方合作,可謂「識英雄、重英雄」。今年7月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向外透露,計劃2020年之前,於印度創造100萬個技術員工的就業機會,並在印度設立10至12個生產據點,與印度的網購及各類電商公司合作。內地與印度相比,雖然被認為同樣享有人口紅利,但內地於發展先進電子產品代工技術方面,或會逐步落後於印度。過往,內地生產高端產品的條件勝於印度,主要是擁有較簡單及寬鬆的勞工法例;加上內地的生產基建設施,例如電力設備及交通網絡較完善。不過,若印度能夠藉著「Make in India」政策,提升發展製造業的競爭力,對於內地來說,可能形成很大威脅。近年內地勞工成本明顯增加,低端生產的成本競爭力慢慢被東南亞其他國家趕上。最近內地股市大幅波動,中證監禁止外資沽空,不准上市公司大股東及管理層於半年內減持A股。這些對於開放市場似乎是行倒車的舉動,明顯打擊外資投資內地的信心,同時面對海外挑戰,為未來內地製造業發展構成更大障礙。根據Markit數據,印度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已經連續21個月處於擴張(50以上),反觀內地則連續五個月處於萎縮趨勢(見下圖)。由此可見,相對印度,內地製造業前景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