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本幣互換 人幣登陸歐洲

投資

廣告

要聞:

中國人民銀行與歐洲央行於2013年10月9日簽訂中、歐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又稱貨幣互換協議),涉及規模達3,500億元人民幣或450億歐元,有效期三年,並同意可以延期。此舉標誌著人民幣全面打開通向歐洲之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又邁進一大步。

本幣互換協議即雙方在協定的利率及年期等規則下,將兩筆相同金額但貨幣不同的債務互相調換。由於有關協議形同遠期合約,故又稱為貨幣掉期。有關協議不止適用在商業機構,央行間亦可進行。後者主要以一定數量本幣作為抵押,藉此換取對方央行的等值貸款,然後再向兩地商業銀行提供短期流動資金。此舉可令出口企業收到自己國家或地區的貨幣,降低匯兌費用之餘,同時亦減少匯率波動的風險,有利跨境貿易。央行間貨幣互換並非新鮮事,較人所共知的是金融海嘯後,美國、歐洲、英國、日本及瑞士五大央行於2009年4月初,達成總額近3,000億美元的本幣互換協議,以穩定信貸市場。

人幣交易趨普遍

然而,歐洲央行與亞洲國家簽訂本幣互換協議,今次卻是首次。這很大程度與人民幣交易在歐洲,甚至是國際上日漸普遍有關。滙豐資料顯示,歐洲佔2012年中國外貿14%。除內地及香港外,人民幣外匯交易量最高的五個地區,三個歐洲國家已佔去極大交易量(見圖)。以法國為例,中、法間約有20%交易是以人民幣作結算。另外,環球銀行金融通信協會(SWIFT)統計,2013年首八個月人民幣外匯交易量急增113%。人民幣交易量市場佔有率由2012年1月的0.92%上升至2013年8月的1.49%,超越瑞典克朗、韓圜及俄羅斯盧布,成為全球第八大最活躍交易貨幣。當中、歐實施本幣互換後,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有望進一步提升。事實上,人行在人民幣國際化上早已作了不少鋪排。早於2001年便在《清邁倡議》框架下,與泰國簽署20億美元的本幣互換協議。

逾20區進行本幣互換

其後又陸續與日本、南韓、印尼、香港、澳洲、冰島、土耳其及烏克蘭等國家或地區作本幣互換,但都只限於亞洲或歐洲小國。內地要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必須將使用範圍擴大至大型經濟體系,以提升國際地位,故2013年人行的合作目標便指向英國及歐盟,結果亦不負所望。2013年6月人行與英倫銀行達成2,000億元人民幣或200億英鎊為期三年的中、英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加上剛達成的歐盟協議,意味人民幣幾乎全面登陸歐洲。截至2013年10月止,人行已與全球逾20個國家或地區簽訂本幣互換協議,總規模逾22,000億元人民幣。目前在美、歐、日及英四大經濟體系中,只有美國仍未與中國簽訂貨幣互換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