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災爆發要有兩大條件 港股跌夠未 幾時撈底要咁睇 | 港股分析
撰文:SmartED編輯部 |圖片:新傳媒資料庫
故今期「封面故事」邀得以立投資管理董事總經理兼投資總監林少陽、中國泛海證券資產管理副總裁簡志健、富昌證券聯席董事譚朗蔚這三位專家評估今個10月發生股災的機會率及分享三個應對策略。
10月內憂外患 港股勢危
傳統上,10月份是港股高危月份,往往是股市的多事之秋。話音未落,10月份首個交易日恒指就急跌接近700點。今次邀得各位專家探討觸發股災的普遍成因,並剖析今次港股調整演變成股災的可能性。
國慶假期後首個交易日,恒指一度急跌逾700點。因為反映國企經營環境景氣的9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8,低於市場預期的51.2。惟追蹤內地中小企經營環境景氣的財新中國製造業PMI亦回落至50這個經濟盛衰分界線水平,標誌連續15個月的經濟擴張結束,瀕臨經濟收縮。
另一邊廂,美國與加拿大及墨西哥達成全新的《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協定》以取代《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該份協議衝著內地而來,阻止訂約國和非市場經濟國家洽談自由貿易協議。此外,美國與日本展開雙邊經濟協商。內地處於內外交困局面。
撇除中美貿易戰升級,展望10月份港股還有其他不利因素,例如內地債務危機加深。而10月中旬,內地國家統計局召開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記者會,公布第三季內地經濟增長(見表一),隨時成為觸發大市急跌的趨化劑。
施政報告增土地供應
參考今年4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首季經濟增長後的市況,當天恒指跌252點。7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次季經濟增長,恒指應聲跌357點。第三季內地經濟可能較首季及次季更差,因為不同經濟數據顯示,內地經濟增長動力大為放緩,像8月份內地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總額按年升9.2%,為17個月以來最慢。
現時恒指受制於下降通道,上週升至28,031點與下降通道的上方阻力連成一線後,恒指即調頭回落(見圖一)。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和國慶假期深滬停市有關,放假期間內地投資者想沽A股套現的機會也沒有,被迫連早年經「港股通」以外渠道買入的港股也要不問價沽售。
除上述內憂外患,以往不為投資者重視的《施政報告》,有機會因房屋政策轉變而影響大市。
特首林鄭月娥下週三(10月10日)宣讀《施政報告》,相信會增加土地供應以回應市民需求。市傳林鄭月娥建議透過修改鐵路上蓋項目的地契條款,例如小蠔灣項目、八鄉項目,撥出部分用地興建公營房屋。投資者立即聯想到,港鐵公司(00066)的售樓收益將有所減少,未來這些項目私樓部分的售價亦會受到影響。
本週知名電影明星劉德華恍如特首上身,大談香港土地供應問題。原來團結香港基金邀得劉德華為短片配上旁白,呼籲政府採納該智庫建議的東大嶼山填海大計。
另一方面,現時市傳《施政報告》將引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農地,容許發展商申請額外地積比率,但公私營房屋比例調整至六四比。
本週最多人談及的話題為股災會否重臨。歷史上10月份港股發生至少4次股災或深度調整。如1982年10月恒指跌16.7%,1987年恒指急跌43.2%。
另一個值得銘記的股災發生於1997年,當時正值香港回歸祖國不久,理應喜氣洋洋,惟10月恒指卻急跌30%。數近年發生的10月股災,就要數到2008年,該月恒指亦急跌22.5%。
股災兩大條件
追本溯源,爆發股災有不同條件,林少陽指出政策前後矛盾為原因之一。例如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海嘯,導致港股出現股災,就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拯救金融機構的態度反覆,救貝爾斯登,救美國國際集團(美股編號:AIG),卻對雷曼兄弟破產就手旁觀,引發金融機構互不信任,最終導致環球金融體系出現資金乾涸。
林少陽指出, 另一個觸發原因為某地負債水平過高。他研究過不同地區的家庭負債水平和大市盛極而衰的關係。歷史上的例子,如1989、1990年的日本及2007、2008年的美國,當時的家庭債務對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達100%上下的水平。不久之後日本及美國展開深度調整,以致股災。
然而,林少陽認為現時內地債務水平尚未去到危險水平。因為去年內地家庭負債對GDP水平僅48%,估計今年該比率稍為升至50%水平。
他補充,如果某地債務會引發結構性問題,必定是外債比重過高,現時內地外債佔GDP比重僅數個百分點,而內債可以透過貨幣政策紓緩。
反而內地政策朝令夕改,更值得擔心。林少陽指出,中美貿易戰暫未有實際影響,但刻下港股最大風險是政策。回顧今年以來政策,最初強調去槓桿做法都相當正路,惟後來中央推出不同政策去調控不同行業,而部分政策的邏輯卻令人難以理解。
現時政策導致投資者產生不安情緒愈趨明顯,基本上每個行業都被打壓,本週就輪到燃氣股。林少陽慨嘆當內地各行各業經營環境不確定性大增時,投資者也不一定要投資中資股,對港股會有所影響。
正如債轉股為解決企業負債過高的問題,須經營環境穩定才可令股票有價值,債轉股始行得通。林少陽認為港股後市要視乎政策能否及時修正。不過,內地政策向來靈活,正如熔斷機制實行一個星期,一見勢色不對就立即取消。
從林少陽角度出發,倘國策進一步偏離常態會拖累港股。 惟多次成功避過股災損失的中國泛海簡志健坦言:「投資者怕股災就會清倉,宜家我仍然在股市尋找機會,就假設股災不會發生。」
下一站25,000點
簡志健應對股災或重大調整的策略為以調節現金的比重,作為風險管理的手段。現時他管理的投資組合僅得40至50%為股票。近年簡志健採取估值區間模型以評估個股價值,每年計算出手持個股的估值上、下限區間,以推算年內股價波動範圍。這個方法可以避過買入估值過高的優質股。
簡志健坦言,手上沒有水晶球得悉何時發生股災,惟當股市氣氛超好的時候就會減持股票以鎖定利潤,即使港股調整加深,也不會令整體投資組合損失擴大。惟簡志健不建議以清倉的形式應對股災風險,因為以他超過20年的投資股票經驗而言,有些時候股災幾乎必定發生,最後也是不了了之。更重要的是,清倉後對大市敏感度大為降低,投資者有機會錯失重新入市的時機。
簡志健曾多次逃過股災,分別為1997年、2008年及科網股災。除科網股災外,其餘兩次股災皆在10月發生。
1997年簡志健得以逃過股災的原因,為當時重視止賺及止蝕,所以「走得甩」。而他得以從科網股股災全身而退,就是洞悉有大型收購往往是股災先兆,例如1973年上演「置地飲牛奶」的好戲,置地公司收購牛奶公司後,就發生股災; 而1987年股災前夕,李嘉誠等華資富豪部署狙擊控股權不穩的置地。
回顧科網股災,簡志健曾在6元買入電訊盈科(00008)前身的盈科數碼動力,隨著股價升至超過20元水平,投資氣氛也益發不實在。故簡志健陸續沽貨,20元水平先沽第一批,然後再在15元水平進一步減持。
今年簡志健留意到騰訊控股(00700)被下調盈利預測,故今年比較大機會下試低位,加上中美貿易戰,故次季開始大手增持現金。
簡志健估計恒指有機會跌至25,000點水平,林少陽估計恒指先試24,000、25,000點水平。富昌譚朗蔚亦看淡大市走勢,但不認為會爆發股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