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提倡簡約房屋 業界以專利「MIC」推動市場發展
作為香港老牌建築承辦商之一,俊和並無停下發展步伐,近年致力研發建築創新科技,成立創科品牌「Inno@ChunWo」,冀助推動行業轉型。2020年聯同巴馬丹拿研發應用於「混凝土組裝合成建築法」(混凝土MiC)的專利「牆壁連接技術」,屬首間本地建築公司擁有混凝土MiC建築法去設定設計及施工方案,興建樓高40層的住宅樓宇。其設計的技術特點是避免模組間左右連接出現重疊牆,而五面模組的設計亦避免上下連接時造成兩倍樓板。
事實上,現時MiC應用於不少公共設施及公營房屋項目,大部分都屬於鋼結構MiC。李家粦稱,相比鋼結構模式,混凝土MiC的耐用性較高,靈活性亦較為大,如採用俊和的「牆壁連接技術」,牆身厚度可由一般約295毫米減少至250毫米,牆身大減15%,有助增加室內可用空間,同時具備荷載能力。以俊和承建的市建局大角咀槐樹街項目為例,牆身厚度減少後,項目的室內可用面積料增加平均約8%。
目前本港採用MiC的私人項目為數不多,大眾對此認知較少,過往政府就應用MiC的項目僅提供6%豁免樓面,部分私人發展商認為未夠吸引,認為成本效益較低。直至今年8月,政府宣佈寬免比例增至10%,同時放寬4%高度限制。李家粦表示,樂見政府聆聽各界聲音,預料措施有助推動更多私人機構採用MiC,「當政商界都增加MiC項目,做到一定經濟規模,技術及細節不斷完善,相信將來可做到普及化。」
他又提到,近年市場對ESG(環境、社會及管治)日漸重視,MiC等創新建築技術切合大勢所趨。由於MiC樓宇組件會在工廠批量生產,再運到地盤組裝,較易於控制樓宇質素及預算成本,而且現場施工工序減少,對周邊環境及噪音污染較細,亦有利管理施工質素及提升安全性。政府銳意增加供應,MiC定必是其中一個「提速、提量」的有效辦法,讓更多香港市民受惠。
李家粦期望政府能夠作為領導角色,帶動業界發展,並且適時調整及放寬有關建築物的限制,推動私人機構參與。他亦期望政府提供場地予業界培訓前線工人,尤其是搬運大型組件的訓練,提高技術熟練度。MIC除了能夠推動房屋供應提速、提量、提質、提效,更可以舒緩本地勞工市場壓力。
延伸閱讀:青衣兩酒店「劏房價」變陣搶本地客 割喉式$5,780平過同區私樓!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